香港文匯報訊 本港今日(19日)截至下午5時,沒有錄得新增感染基孔肯雅熱個案。本港今年累計錄得9宗輸入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應採取妥善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特別是從蚊傳疾病流行地區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急性關節痛等病徵,應立即就醫並通知醫生相關旅遊史。
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說,該9宗輸入個案,涉及6男和3女,年齡介乎8至79歲(中位數:31歲),各個年齡組別人士均有機會受到感染。5宗病例在潛伏期內曾前往廣東省佛山市,4宗病例則曾前往孟加拉國。市民應留意現時除廣東省佛山外,全球多國正爆發基孔肯雅熱,外遊前必須注意當地情況。
他續指,3名病人在返港前已發病,另外6名病人在返港後第一至五天發病,因此從受影響地區返港後仍需繼續觀察身體狀況。病徵方面,所有病人均出現發燒,絕大部分(8宗)病例出現關節疼痛,通常在發燒開始的當天或一天後出現。最常受影響的部位包括手腕、肘部、膝蓋和腳踝。
市民若從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返港後出現上述典型病徵,應立即求醫並告知外遊史,並應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以免加劇出血風險。一般而言,兒童不應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去舒緩發燒和其他症狀,以防引致「雷爾氏綜合症」,一種嚴重及可致命的併發症。
徐樂堅補充,指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的基因分析顯示佛山輸入的個案屬東/中/南非基因型的中非亞譜系,與廣東省現時流行的病毒株一樣。另外,孟加拉國輸入的個案屬東/中/南非基因型的印度洋亞譜系。上述兩種亞譜系帶有關鍵基因突變,增強病毒在白紋伊蚊中的適應性和傳播效率,從而加速了基孔肯雅病毒的傳播。
中心的基因分析顯示,白紋伊蚊可有效傳播現時流行的基孔肯雅病毒,輸入個案如在傳染期被蚊子叮咬,有機會導致本地傳播。因此,防蚊控蚊工作至關重要。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時,應時刻保持環境衞生、注意防蚊控蚊及採取個人保護措施。科學研究顯示,即使沒有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亦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市民如從受蚊傳疾病影響地區回港,應在14日內持續採取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另外,食環署正進行病媒調查及針對性滅蚊工作,並會於病人的住所及於病發後到過的地點加強防蚊和滅蚊工作。市民如發現蚊患,應致電1823。
此外,中心港口衞生科繼續在各個口岸加強巡查,並提醒跨境公共交通營辦商及其他相關單位確保環境衞生良好及有效落實防蚊措施。港口衞生科人員亦會向旅客派發宣傳單張、為抵港人士進行體溫篩查、為發燒或出現相關病徵的旅客進行健康評估,及在有需要時轉介旅客到醫院作出跟進。
徐樂堅提醒市民,在雨季期間應做好防蚊措施,預防蚊傳疾病。使用含避蚊胺或其他有效活性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可有效防蚊,惟孕婦及兒童使用避蚊胺則要注意其濃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