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抗战时期,盐池作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盐池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滩羊养殖、枸杞种植等特色农业,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红色沃土新答卷”,今天来看盐池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宁”,主要在宁夏盐池县。当时盐池产“三宝”:食盐、皮毛、甘草,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来源。1941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在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下,财政经济极端困难。盐池县军民响应号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挖甘草、发展畜牧业和纺织业生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盐池的经济发展早已不再依靠食盐,盐湖旁“游”出了三文鱼。
盐池有1.2万亩盐碱地,近年来,为了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当地创新性实践生态养殖模式,已探索出海蟹、南美白对虾和螺旋藻等规模化养殖,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除了在盐碱地上发展水产养殖,当地的传统养殖业滩羊也在不断升级。抗战时期,滩羊的皮毛是边区重要的纺织原料。现在,草原和林地被围起来培育林草、恢复植被,羊群则全部进舍入圈饲养。2024年,盐池饲养滩羊达到了330万只,“盐池滩羊”的品牌价值突破了13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聚焦特色农业、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以及物流六大重点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新提升。
2024年盐池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86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72元,同比增长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