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8月26日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
专家表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主要是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霍福鹏说,根据多项研究结果,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超百万亿元,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对人工智能等手段的深度应用,也有助于在科研、城市治理等方面带来质的提升。
霍福鹏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精准施策、协同共治,能够加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例如,通过城市大脑赋能,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9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9.5小时,显著减少了跨部门协同的时间成本。
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增进社会民生福祉。如何保障AI向善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在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所答非所问”“模型滥用、误用”等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次“人工智能+”行动当中,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部署。
对于如何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霍福鹏说,需要构建有力有效的监管与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做好风险应对。
霍福鹏表示,通过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模型算法等途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尽可能消除模型幻觉等潜在风险。加快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人工智能应用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透明度和可信赖度。大力发展开源开放生态,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设备自由贸易和设施互联互通,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
人工智能未来如何 业内人士“划”关键词
如今,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走向深度应用,它正在以怎样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又会带我们走向何处?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请他们尝试用一个关键词来评价AI。
“π”,象征着无限不循环,这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伯文对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的描述。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表示,就是数学上非常熟悉的这个“π”。在AI的加持下,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对于未知宇宙的探索和以前相比都会有更快的速度。
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表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工具的革命,它更像是一个革命的工具,它会带来千行百业本质发自内心的革命,它是一个AI次方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智能时代,所以这个关键词就是“智能时代”。
进入智能时代,专家们强调,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人类与技术关系的重塑。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实践、应用和数据的持续供给。
月之暗面Kimi工程副总裁许欣然表示,他的关键词是“融合”,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发展到未来,会跟人类深度融合在一起。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表示,他个人比较倾向于“双向赋能”。一方面人工智能确实已经在一些场合里可以变成生产力。另外一方面,经济社会各个场景的使用,将会反哺给人工智能本身技术的迭代和突破。腾讯研究院刘琼表示,AI不是凭空生长的,它的能力提升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又在推动技术的进步。
刘琼表示,关键词是“共生”,未来AI和人类关系,不是简单地去用AI替代人类,更多的是人类乘以AI两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发展状态。
科大讯飞研究院副院长李鑫表示,第一方面是人机的共生,第二块的共生实际上是技术供应方和场景应用方之间的共生。从融合赋能到多维升级,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正在由“点”向“面”扩展,成为经济社会整体跃升的“底座”。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康表示,他的关键词是“升维”,多个维度的升级。它能够促使企业更好从效能效率上提高。
快手高级副总裁盖坤表示,关键词“突破”。整个AI现在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应该说只在起点,伴随着AI技术突破和我们在应用里的深入,未来整个AI领域其实互相协同的突破,也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多位专家表示,当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技术工具,而是与人类社会、文化、伦理深度交织,它带来的将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理事长、常务副院长董乐表示,人工智能它要构建一个“大脑”,就是通智通用。另一个要树立价值观,就是“一颗心”,她写了“通智·立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关键词是“幸福”,有那么好的技术,未来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么多的变化。就像当年所有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一样,使得我们能看到世界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