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我们继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历史照耀今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北平原的宁静夜空。日本侵略者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当然,日本侵略者想要的不是这个所谓的失踪士兵,而是妄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今天,宛平城城墙上,清晰可见伸手可触的弹孔弹坑遗迹,依然无声诉说着,那一夜,中华民族从此拉开的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悲壮一页。
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巨大悬殊,让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阴云中。仅从钢铁产量来看,日本年产580万吨钢,足以建造数千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而中国的粗钢年产量仅为4万吨,还不到日本的1%。难怪日军参谋本部狂妄地叫嚣,要“用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战争从来不只是钢铁弹药的较量。民族危亡之下,血肉之躯也可对抗钢铁洪流。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简洁有力的话语明确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最先系统提出抗战方略的政治力量,迅速获得全国各界响应。然而,面对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如何在悬殊较量中寻找生机?中国急需找到真正能凝聚全民力量的抗战方略。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几孔简陋的土窑洞里,一场决定中国抗战走向的重要会议召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内的22名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战局,形成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洛川会议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当会议结束时,朱德同志说:“从今天起,我们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敌人的坟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在洛川会议及以后所发表的一系列宣言,体现了我们在维护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为以后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个,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整个抗日战争,甚至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东方战场,我们要起到担当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难当头,民族大义为重。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由此,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造成夹击态势,打乱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不过,改编番号对很多红军战士来说,思想上难以接受。有战士在日记里写道:“摘下帽徽那刻,就像亲手埋葬自己的青春。”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展现出大格局。贺龙在誓师大会上对官兵们说:“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接着贺龙又大声说:“但我们的心永远永远是红的!”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因战略失误,重要据点接连失守,华北战局濒临崩溃。为挽救危局,刚刚接受改编的八路军数日内就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山西隰县农民王来福在当时的媒体上这样回忆:“国民党兵抢粮,八路军却帮我家收谷子,露宿打谷场,第二天全村人端出热汤面。”得到人民拥护的八路军,在短时间内接连建立根据地并取得一系列胜利,开创了抗日新局面。
在诸多胜利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成为历史性坐标。1937年9月24日深夜,八路军第115师冒雨进入山西灵丘县平型关附近,在高地上埋伏了数小时。第二天清晨,日军上百辆汽车满载弹药和给养驶入伏击圈。八路军利用地形优势发起突袭,子弹打光后,战士们跃入公路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此战歼灭日军部队千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之后,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将根据地发展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对日军占领区的反包围态势。
敌后抗日武装的蓬勃生命力让日军恐惧。自1939年起,日军在华北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妄图分割摧毁根据地。八路军决定主动反击,通过破坏重要交通线瓦解封锁,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因为有105个团参战而得名,但很多人不知道,一百多个团参战的规模其实是个意外扩张。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下令,以正太铁路为核心目标,计划投入22个团发起破袭战。没想到命令下达后,各根据地游击队、民兵甚至群众都强烈要求参战。战斗打响第二天,参战队伍就达到105个团,彭德怀自豪地说:“这是百团大战!就叫这个名!”
百团大战共毙伤日军两万多人,日军封锁体系被摧毁。百团大战成为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里程碑”。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人的地位,大家都知道在敌后还有一支重要的武装,共产党八路军在活动,军队为人民而战,人民支援军队,军民配合使得根据地成了牢不可破的阵地。”
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在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清乡”政策。仅列举几个数字就足以让人无比愤慨和痛心:潘家峪惨案,屠杀约1300人;阜平平阳惨案,屠杀1000多人;冀中“五一大扫荡”,死亡2万多人。
铁骑碾压阻挡不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歼敌方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日军犹如困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太行山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由解放军230位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所演唱的,他们的歌声把人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时候,无数中华儿女为抗击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既有前赴后继的军人,也有默默无闻的民众。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军人,他就是左权,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重兵,对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发动残酷围剿。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指挥总部突围。生死攸关时刻,他三次拒绝先行撤离,最终被日军炮弹击中,牺牲时年仅37岁。
不屈的抗争终将迎来光明。1943年,敌后战场迎来战略转折,反攻逐步呈现燎原之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前夕,毛泽东连夜起草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区域已经处在解放区的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实际上承担起了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能力,美国驻华武官戴维斯在1944年提交国务院的军事评估报告中这样评价:“共产党军队在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的极端劣势下,仅凭步枪、手榴弹和土制地雷等简陋装备,却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部队的机动能力,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成效,堪称二战史上最卓越的敌后作战范例。”
郝栋:“我们把正面战场同敌后战场有机统一在一起,把游击战变成阻击战、歼灭战和决定胜败的战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同时,也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线,在整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过程当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