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12日从新疆农业科学院获悉,于2022年启动的新疆粮棉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目前已构建了5公里×5公里格点化农业灾害预警系统,今年发布27期精准预警。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显著特点。干旱、低温、高温、风沙、冰雹等多灾种叠加现象频发,每年受灾面积超过100万亩,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成本,造成光热水土资源浪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6月,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新疆粮棉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启动。项目实施3年来,研发出一批提高作物抗寒耐旱耐热能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面积达10万亩;研发首个棉花功能与结构模型CottonXL,在哈密市精准优化出棉花最佳播种期,2000亩“天空地”一体化数字麦田实现水肥精准调控。
“这些技术正推动‘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防灾体系从被动救灾向主动布防转型。”项目负责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雷斌说。例如,沙湾市棉田通过农业气象与抗逆保苗技术融合形成的综合方案,田间保苗率提升10个百分点;奇台县小麦化控抗逆增粒重效果显著,经专家现场实打验收勘验,亩增产10.51%;玉米抗旱调控技术应用后,水分利用率提高20%;乌鲁木齐市示范区在节水20%处理条件下,亩产仍达848.6公斤,与正常灌溉区产量持平。
雷斌说,依托该项目,将整合灾害监测、抗逆品种、水肥剂调控等核心成果,构建覆盖全疆的智慧防灾网络。通过“精准预警+数字种田+协同防控”模式,为干旱半干旱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新疆范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