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透過「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策略降低慢性病對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該計劃的服務範圍在今年得到進一步拓寬,而政府將於明年實施公營醫院收費改革,未來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發揮的作用越發重要,尤其是針對慢性病的預防及長期管理。
吳秋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對港島356位符合「慢病共治計劃」參加條件的市民進行問卷調查,並訪問其中數位基層市民,旨在評估計劃的效果,並了解市民對計劃的意見和參與體驗。團隊亦向工聯會工人醫療所醫務行政總監黃德祥以及西醫工會會長陸偉亮兩位醫生進行訪問,了解影響家庭醫生參與意願的因素,以及參與醫生所面對的挑戰。
調查發現,受訪市民對該計劃的了解與參與程度仍有提升空間,逾60%的受訪者沒有登記參與,在登記參與者中,約一半實際進行了篩查,篩查結果異常者中,僅28.88%人接受後續治療。在登記參與計劃的受訪者中,完全遵循政府預期流程的人數僅不足一成。讓受訪市民沒有參加計劃或中斷計劃的原因包括對私營診所信任度不高、現行的共付費仍帶來一定負擔、醫療服務中的檢查與治療項目不匹配及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站在基層醫療中未充分發揮其樞紐作用等。
吳秋北立法會議員辦事處發布「『慢病共治計劃』的效果評估與優化策略」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建議政府增加參與計劃的誘因,將費用減免範圍擴展至65歲以上長津領取者及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例如豁免其120元的篩查費用、增加完成篩查和完成治療的經濟激勵等;簡化計劃參輿流程,讓市民可就近使用服務及減少在不同地點間轉換,並優化家庭醫生參與計劃機制,例如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基礎管理設立精簡版課程;完善計劃銜接性,擴大篩查及治療範圍,建議將肺病相關、骨質疏鬆的檢測列為常規篩查項目;以及提升地區康健中心/服務站樞紐效能,例如建立醫生常駐機制等。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