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千尋)為提升通關效率及跨境交通能力,推動沙頭角一帶發展,特區政府正與深圳政府推動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民建聯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透露,他獲悉沙頭角口岸將於8月1日開始拆除,預計3個月至4個月內完成,明年上半年開挖基坑。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以配合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並計劃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劉國勳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借鑑最近的跨境建設項目,例如北環線、港深西部鐵路,我相信在跨境項目中,都可借助創新制度及技術,令建設時間縮短及成本降低。如跟香港配合的話,希望最快爭取2029年,但不遲於2031年,可以將沙頭角口岸盡快重建完成。」
沙頭角口岸佔地面積約4.2公頃,於1985年建成,設計旅客單日通關量1,500人次,車輛單日通關量1,500輛次,是深圳城市東部重要的客貨運綜合性口岸。該口岸自新冠疫情起已暫停旅檢服務,加上口岸設施老化,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早前達成共識重建口岸,重建方案於去年獲國務院批准。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取消貨檢功能,僅保留旅檢功能,設計旅客通關能力也將大幅提升至單日4萬人次。
根據規劃方案,深港雙方口岸區域沿沙頭角河布設,司法界面清晰、通關緩衝空間充足,未來將繼續探索在沙頭角口岸落地更加便利的通關查驗模式,進一步提升旅客通關體驗和查驗效率。
「跨河建」式重建 旅檢+商業
劉國勳昨日與沙頭角合作區發展中心主任何召新了解重建、打造新旅遊中心的最新進展,獲悉將於8月1日開始拆除,預計3個月至4個月內完成拆卸,明年上半年開挖基坑。
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將以「跨河建」安排重建,其中約3萬平方米用作口岸設施,另外約1.4萬平方米用作商業設施。
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將成為純旅檢口岸,以配合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並計劃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劉國勳認為,採用創新的通關模式有助提升旅客過關效率,亦希望釋放香港口岸土地用作興建交通交匯處、停車場及其他商業配套,建立人車直達的口岸。
在發展區內旅遊方面,劉國勳表示,隨着沙頭角邊境禁區逐步開放,文體旅局、保安局與鹽田區政府正就進一步開放沙頭角及中英街推動文化旅遊發展持續溝通協調,有望於年內落實以「團進團出」方式遊覽沙頭角中英街禁區。
帶動旅遊經濟 分流蓮塘口岸
劉國勳說:「沙頭角口岸坐落於香港最東面的陸路口岸,緊貼深圳的鹽田、大小梅沙那邊,相信如能盡快重建,亦能幫助分流蓮塘/香園圍口岸,亦期望利用新口岸讓旅客使用,帶動我們旅遊經濟等。」
同時,為配合「自駕遊」發展,沙頭角禁區入口旁於去年底增設短期租約停車場,提供100個私家車位,方便旅客以不同方式前往。劉國勳表示,沙頭角的濃厚歷史文化及優美的生態環境,極具旅遊價值,建議未來全面提升沙頭角的旅遊配套,為香港打造一個全新的旅遊中心,實現宜居、宜業、宜遊的北部都會區。
【話你知】有別「一地兩檢」 出示一次證件搞掂
「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檢查模式將在新皇崗口岸先行,第二個試點是沙頭角口岸。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此前在立法會詳細介紹了重建後的沙頭角口岸所採取的通關模式:關口會以簡化通關流程合作查驗,出入境旅客只需經三道閘,出示一次證件就能夠通關。
鄧炳強當時以預計於2026年投入使用的新皇崗口岸將會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為例,指香港的入境處與內地出入境部門在同一邊地方辦公,香港旅客直接去到皇崗口岸樓,「入去出示一次證件,你想像有三道閘,出示證件入了第一道閘,是香港這邊的資料核對,離境後進入第二道閘是內地核對資料,核對完,再出第三道閘。」
「坊間將『兩地一檢』及『一地兩檢』搞到好混淆。簡單講,同一地方,兩邊一齊檢就是『一地兩檢』;兩個地方擺埋一齊,就叫『兩地一檢』,清晰啲講,『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即是將兩個邊境清關貼埋一齊,只要你出示一次證件便能放行,係我們希望日後做到的查檢模式。」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