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走在陕西省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山风轻拂,流水潺潺,整洁的民宿小院里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欢笑,越来越多村民投身乡村建设,让自家院落焕发新生。这不是简单的村庄改造,而是一场关于乡土重生的实践——“分享村庄”项目正执创新之笔,以村庄为画布,以产业为笔墨,在保留乡村原始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生活元素,让凋敝的村庄重焕生机。
从2013年开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携手中国三星针对部分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落后的现状,发起实施了“分享村庄”项目——宏观上,向部分贫困村分享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并向社会分享村庄特色优势,实现乡村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协同推进;微观上,主要以整体规划和专业设计对传统村庄、旧民居进行内部改造,对村庄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整治,开展乡村旅游等复合业态以促进“三产”融合,为乡村发展带来活力。
从河北省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的脱贫致富,到陕西省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的庭院经济,再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干埝村的未来学校……“分享村庄”始终践行着“一村一韵”的发展理念: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村里的老房子会说话、旧物件有新用,让村民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和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为乡村振兴摸索出可持续的新模式。
南峪村:修旧如旧 家门口书写致富经
南峪村的故事,要从一座桥说起。
2000年前后,那时的南峪村交通不便、发展处处掣肘,人均年收入不足1200元,有贫困户175户463人。为找寻出路,村党支部书记段春亭上任伊始便自掏腰包,在拒马河上修了一座漫水桥;2003年开始,他又带领村民逐渐将村里的泥泞土路改造成水泥路,村里也有了一条长4.5公里、宽8米的通村大道。这一座桥、一条路,不仅将被河水阻隔的村庄与外界连通,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为这个贫困山村开启了致富新篇章。
而坐落于拒马河东岸的南峪村,与西岸通往京郊知名景区野三坡的公路仅一水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段春亭嗅到了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交通问题解决后我们就开始在村里建旅馆,短期内也吸引了部分游客,但因为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段春亭对记者说,随着沿线张涿高速通车,这个本该成为游客“首站”的小村庄,却面临游客流失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5年,“分享村庄”项目发现了南峪村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开发潜力,于2016年4月打造了“麻麻花的山坡”民宿群,并以此为载体引入专业化的民宿运营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成立涞水县南峪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收取象征性股金1元,贫困户与普通村民按2∶1的比例入股合作社,助力脱贫增收。
“村中老物件很多,改造过程中我们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丰富乡村旅游接待和承载能力。”段春亭向记者介绍,“我们还遵循‘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通过网格化治理将分散农户纳入组织化链条,既保证民宿的标准化运营,又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建成后仅一年多时间,村里8套民宿营业收入就达到了147万元,村民分红近40万元,这些数字我现在都还记得。”讲到这些,段春亭语气里满是欣慰。同时,“分享村庄”提供的“家门口”就业新模式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脱贫户徐振申就是一位受益者。“我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除基本工资外,收入直接与民宿效益挂钩,年底还有分红。真是不出家门口,工资赚到手了!”徐振申感慨道。如今,这个原本因妻子患病、女儿上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因为徐振申担任民宿管理员而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截至2024年,南峪村全村已投入改造民宿60余家,院76套,客房数量400余间,村庄日接待量达1000余人次,村民自建民宿年收入达800万元。南峪村116户建档立卡户也全部脱贫,曾经的贫困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民宿管家正为游客准备特色美食。受访者供图
车家河村:秦岭山居 方寸庭院焕发新生
驱车穿过一个又一个秦岭隧道,来到车家河村时,周边尽是秦岭深处独有的峻岭、苍翠之景。“这里背靠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以前周围不少村子都在搞旅游,我们一直没摸着门道。”车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军回忆,秦岭的重山,反倒成了阻碍村庄发展的“天然屏障”。
2018年,“分享村庄”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借力周边生态资源优势,对闲置民居进行适应乡村旅游的设计改造。“2022年前后,‘西坡·秦岭’民宿亮相,主要以原生态陕南乡村风格打底,辅以精致的手工艺品作为点缀,院落中小桥、流水、凉棚穿插其中。”王学军向记者介绍,这一占地92亩、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民宿群,已建成院落4套、客房15间,并配备了完善的餐饮住宿和公共服务空间。
如今的车家河村西坡·秦岭民宿院中,郁郁葱葱的板栗树与核桃树在风中摇曳,没有突兀的新建楼房,而是巧妙地将闲置老屋重新唤醒,斑驳的瓦片仍保留着传统堆砌工艺,屋顶雕饰诉说着往日岁月,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质朴的韵味。
随着车家河村一幢幢破旧的土坯房摇身变为精品民宿,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但王学军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探索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分享村庄”进一步提出“庭院经济”改造项目的构想时,他眼前一亮——车家河村四面环山、耕地稀少,闲置房屋却不少,正适合发展“民宿+露营、农场、咖啡屋、手工坊”等“1+N”多元业态,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于是,王学军先将自己的“翠丰园”农场升级改造,打造成集精品民宿、自助烧烤、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区。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开始积极参与庭院改造项目,张秀英就是其中之一。
在西坡·秦岭民宿担任管家的她,亲眼见证了村中土房改造升级为高端民宿的惊艳蜕变。2025年5月,她也将自家房屋精心设计,全面翻新,农宅小院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民宿“伴山小院”。
“今年端午节我家民宿早早就被订满了,一房难求,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能挣钱、生活好,我们都很满意!”张秀英满脸幸福。她的民宿凭借独特的秦岭风情、贴心周到的服务,开业后迅速吸引众多周边游客,客房线上预订火爆,络绎不绝的客人带来了可观收入。
干埝村:数字赋能 未来学校培育乡村人才
漫步干埝村,则完全是另一番感受:传统的川东民居与休闲座椅相映成趣,蜿蜒的石板小径通向飞檐翘角的徽派亭台,脚下的青石板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肌理,又处处透露着精心雕琢的匠心——这同样也是“分享村庄”项目为这个曾经凋敝的村落带来的变化。
据了解,干埝村地形两边高中间低,耕地资源匮乏,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庄日渐萧条。2018年,“分享村庄”项目以“溪贤·山舍”高端民宿群为突破口,在保留川东民居特色的基础上,着力将干埝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有活力的旅游休闲度假村。
“我们在保留传统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营造‘原乡青瓦、稻田有乐’的田园山居生活场景。同时,室内采用现代化装修,实现乡土特色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干埝村原党支部书记贺昌全说,除此以外,民宿江边的“田野工坊”尤为引人注目,工匠们将竹子巧妙制成独具特色的竹编长廊,风景别具一格。
民宿建成只是第一步。“分享村庄”项目进一步推动“多产融合”发展模式:成立农民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冰糖李、生态养殖土猪土鸡,并引入电商平台,构建全域营销矩阵。2023年,干埝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2024年,该项目收入65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百美村庄+善品公社+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溪贤·山舍的庭院里,传统民居与崭新的“未来学校”比邻而立,这个融合了智能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教育空间,不仅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还将成为连接城乡的教育平台。“‘一个数字化中枢+三大主题工坊+N个教育场景’的立体化教育平台,正在重塑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干埝村党支部书记陈金桥向记者介绍,他带领村民在这里学习智能农机操作、电商运营技巧,让整个村庄成为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
“科技能让农民升级为掌握数字技能的‘新质人才’。未来我们将以本土化人才培育为支点,撬动‘造血式’振兴新范式,形成‘人才带动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正如中国三星首席副总裁张代君所言,在这里,传统农耕与数字技术相遇,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交融,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乡村振兴生力军正在崛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