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一前夕,恰逢習近平主席給香港培僑中學回信兩周年之際,培僑中學師生懷着習近平主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殷切期許,走進貴州省黔西市沙井小學和高錦小學,開展了一場以「大手拉小手、知識共遨遊」為主題的教育交流活動。此次活動涵蓋歡迎儀式、精彩課程、捐贈儀式,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觀與民族文藝表演,充分展現了兩地青少年攜手共進的深厚情誼。
歡迎儀式
6月27日,培僑中學師生抵達沙井小學和高錦小學時,均受到了熱情的歡迎。沙井小學的學生們佩戴鮮艷的紅領巾,用民族舞蹈《烏蒙歡歌》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民族音樂與歡快舞步迅速拉近了兩地學生的距離,現場氣氛熱烈,為接下來的課堂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高錦小學則以整齊響亮的少先隊禮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並為「小老師」們準備了獨具貴州特色的歡迎儀式。悠揚的蘆笙聲中,學生們翩翩起舞,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也讓培僑學子大開眼界。
精彩課程
科學課堂
培僑中學的 STREAM 小組為兩所小學的學生帶來了「氣球小車——反衝力」的物理實驗課。學生們在「小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動手製作氣球小車,直觀感受到反作用力的科學原理。課堂最後的賽車比賽更是掀起高潮,學生們反覆調試與競賽,不僅檢驗了學習成果,還提升了動手能力,激發了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藝術課堂
藝術課堂帶領學生走進自然,體驗植物拓染的魅力。學生們採集校園裏的花草,製作環保布袋上的拓染圖案,同時圍繞植物拓染與傳統繪畫的差異展開熱烈討論。這一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自然中的美學價值,並領悟到環保理念和藝術創作的生活意義。
音樂課堂
在音樂課堂中,培僑中學的「小老師」為學生們開展了口琴啟蒙教學。從呼吸控制到單音吹奏的基礎技法,孩子們逐步掌握樂器操作要領,並成功合奏了《茉莉花》的開頭段落。課堂上,兩地學生心靈相通,音樂成為了情感交流的橋樑,象徵着兩地友誼如和諧樂章般珠聯璧合。
捐贈儀式
在沙井小學和高錦小學,培僑中學分別舉行了簡短而溫馨的捐贈儀式。培僑中學向兩校捐贈了學生所需的鞋子和桌椅,表達了對山區教育的關愛。高錦小學校長楊明深情感謝培僑中學的到來和捐贈,並表示此舉為兩地教育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展現了香港青少年對內地教育的深切關懷。
民族文化體驗
在高錦小學,培僑中學師生參觀了校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館內陳列的貴州傳統刺繡、蠟染等手工藝展品,生動展現了當地文化特色,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高錦小學的學生還為「小老師」們獻上了一場充滿民族風情的文藝表演。悠揚的蘆笙和優美的舞姿,讓現場師生沉浸在濃厚的貴州文化氛圍中,也為此次教育交流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6月28日,培僑師生深入山區開展家訪活動,並體驗貴州非遺蠟染技藝,參觀史前遺址,繼續用實際行動書寫兩地情誼。
非遺體驗
上午,團隊前往當地非遺蠟染工坊,在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製作蠟染作品。師生們用蠟刀蘸取融化的蠟液,在白布上勾勒圖案,經過煮蠟、染色等工序,一幅幅獨特的蠟染作品呈現眼前。這次體驗讓師生深刻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感受到民間工匠對傳統藝術的堅守與創新。
家訪
下午,師生們分組走訪了多戶困難學生家庭,為孩子們送去大米、食用油、書包等生活學習物資,並與孩子及其家人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狀況。走訪中,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山區孩子在物質匱乏中展現出的堅韌與樂觀。一些孩子因家庭經濟條件限制而面臨教育資源不足的困境,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追求令人動容。師生們用鼓勵和關懷,為孩子們帶去溫暖和希望,同時也反思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一名參與家訪的學生感慨道:「上學對於我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對於山區的孩子們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機會。通過家訪,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也學會了從不同的視角認識世界。希望我們的陪伴與支持,能為他們種下一顆追求夢想的種子。」
第三天:愛國主義教育
29日,正值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培僑中學師生前往遵義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先後參觀了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和婁山關戰鬥遺址,深入學習革命歷史,厚植愛國情懷。
上午,師生們來到息烽集中營,參觀監房舊址、「貓洞」刑訊處和烈士紀念碑等地,聆聽革命志士楊虎城、黃顯聲等人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頑強抗爭的感人事跡。通過歷史照片、文物展陳和場景復原,學生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緬懷室中,全體師生默哀致敬,緬懷英烈,銘記歷史。
下午,培僑師生轉赴婁山關戰鬥遺址,徒步攀登關隘,通過實地考察紅軍長征重要戰役的遺址,感受「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氣概。在婁山關詩詞館,學生們研讀毛主席詩作《憶秦娥·婁山關》,領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更加深刻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次紅色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激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總結
為期三天的活動,讓培僑中學師生與貴州山區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情誼。此次教育交流活動,讓兩地學生在互動中學習知識、開闊眼界,更深刻感受到國家的關懷與教育的力量。貴州學生表示,這些課程讓他們認識了新朋友、拓寬了視野;香港學生則通過支教親身感受到山區教育的挑戰與意義,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道理。
培僑學生在傳遞知識與關懷的同時,也從山區學生的堅韌與樂觀中汲取力量,從革命歷史中增強使命感,全面提升了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意識。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表示:「教育是連接兩地青少年的橋樑。這次活動不僅增進了兩地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激勵了他們對未來的追求。我們將繼續深化類似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未來,培僑中學將繼續踐行習近平主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期望,不斷豐富兩地青少年情感連接,厚植家國情懷天下夢,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青春力量。」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