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轻舟将过万重山,富卫集团的资本征途进入新阶段
文|《财经》研究员丁艳 记者杨芮
编辑|杨芮
十年资本征途终迎高光时刻,富卫集团即将在港交所鸣锣上市。
2013年,从李泽楷21亿美元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港澳业务起步、“富卫”始出现,到如今目标60亿美元估值叩响港交所大门,富卫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富卫集团”,01828.HK)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保险业的资本征途。
2025年行至年中,当全球资本的目光正聚焦于港股市场的强劲表现时,富卫集团以超级“港股速度”完成了上市冲刺——从5月20日递交申请到通过聆讯仅27天,再到启动招股仅用10天,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汇丰出任财务顾问。
6月26日至7月2日,富卫集团启动全球发售9134.21万股股份的资本行动,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并附带15%的超额配股权。每股发售价为38.00港元,于2025年7月7日(星期一)在联交所开始买卖,这一发行结构的背后凸显了其全球化布局的想法。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富卫集团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市,正值香港资本市场逐步回暖以及保险行业阶段性复苏之际,这表明公司认为当前市场环境有利于其IPO(首次公开募股)。从招股情况来看,每股38港元的价格反映出投资者对亚洲保险市场的增长潜力抱有期待。
此次,富卫集团获得Mubadala Capital 和 T&D United Capital这两大基石投资者的支持。其中,Mubadala Capital是穆巴达拉投资公司的另类资产管理附属公司,其将透过其全资拥有公司认购此次全球发售中约11.7亿港元(约合1.50亿美元)的股份。如超额配股权获行使,Mubadala Capital将占发售股份约29.3%;如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Mubadala Capital将占发售股份约33.7%。
T&D United Capital是上市人寿保险集团T&D Holdings, Inc.的全资附属公司。如超额配股权获行使,T&D United Capital将占发售股份约19.5%;如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T&D United Capital将占发售股份约22.5%。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分析,富卫集团选择在此时正式启动香港IPO,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也反映出其对未来增长的信心。从时机来看,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趋稳、亚洲保险市场复苏迹象显现,而香港市场在经过一轮估值调整后,对于具有区域布局、明确增长逻辑的保险资产开始重新评估其价值。富卫集团此时推进上市,既有融资与品牌双重诉求,也有望借助上市契机,强化其在大湾区与东南亚的战略执行力。
在这轮港股上市热潮中,富卫集团成为焦点之一,其年化新保费规模在短短十年间飙升至19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数字化战略持续释放的增长动能的信心。
宏观环境一观,结构性人口和中产阶级扩张、财富持续积累、巨大保障缺口(即充分满足身故及健康保障需求估计每年所需的额外人寿保险保费)等宏观经济因素以及数码化加速发展,都是泛亚地区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招股书数据显示,富卫集团新业务合约服务边际从2023年的9.6亿美元增30.5%至2024年的12.22亿美元;2024年税后净利润为2400万美元,税后营运利润为4.63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十年砺剑:19亿美元保费的进阶密码
2012年,当钢笔尖划过ING收购文件时,李泽楷押注21亿美元筹码开启了亚洲保险牌局。
富卫集团的故事始于一场跨国收购。2012年10月,由李泽楷创立的盈科拓展集团宣布斥资21.4亿美元收购ING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部门,并于2013年7月将其更名为富卫集团。
随后,富卫集团先后收购了越南的Great Eastern Life(越南大东方人寿)、日本的AIG、马来西亚的Takaful等保险企业,业务版图也从最初的三个延伸至十个市场,构建起覆盖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泰国(及柬埔寨)、日本以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的泛亚保险网络。
从收购ING港澳泰保险业务起家,到如今覆盖十个市场、年化新保费超19亿美元,作为商业版图中最耀眼的资产之一,富卫集团的发展历程令投资者瞩目。
此次富卫集团迈出IPO关键一步,财务数据筑底。根据招股书,自2014年首个完整营运年度以来,富卫集团于2024年的年化新保费录得5.2倍增长,由2014年的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亿美元,增幅达520.1%。
2024年,富卫集团的新业务价值为8.34亿美元,总加权保费收入为66.32亿美元。新业务合约服务边际从2023年的9.6亿美元增30.5%至2024年的12.22亿美元。
财务突破角度来看,2024年税后净利润为2400万美元,税后营运利润为4.63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这是富卫集团首次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后首次实现税后盈利,并录得正向营运现金流。富卫集团表示,2024年,公司净利润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情况好转、开支减少等。
渠道与区域动能角度看,富卫集团的分销渠道包括银行保险、代理人、经纪或独立理财顾问、其他(包括纯网上保险及其他分销渠道),上述渠道2024年分别贡献46.6%、15.2%、31.8%及6.5%的新业务价值。分地区来看,2024年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泰国(及柬埔寨)、日本及新兴市场业务分别贡献34.2%、32.6%、15.7%及17.5%的新业务合约服务边际。
从近三年来看,富卫集团业务实现稳健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27.24亿美元的保险收益,保险服务业绩分别为4.45亿美元、6.79亿美元、6.7亿美元,按固定汇率,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了18.3%、18.6%的年化新保费的增长。
据朱俊生分析,富卫集团通过十余次并购搭建泛亚保险网络,这种资本驱动型扩张模式与友邦、保诚等自然增长模式相比,优势有三:一是扩张速度快。富卫通过收购成熟业务迅速切入市场,节省初始市场培育期,短期内构建区域网络。二是资源整合力强。可快速整合不同市场的分销网络与人才资源,形成“多市场协同”能力。三是品牌塑造灵活。作为新兴品牌,富卫可借并购快速获取在地客户基础与品牌认知,同时亦存在整合难度高等挑战。
在募集资金用途的战略性分配上,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资本结构强化、流动性管理及增长储备金。具体而言,根据富卫集团的增长策略,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提高保险集团监管制度下的资本水平,并为营运实体提供增长资金,用于加强集团的股本、偿付能力及核心流动资金,以及建立超出适用法定要求的资本缓冲。
未来,富卫集团计划聚焦五大战略举措,分别是客户体验优化、分销渠道扩展、产品创新、新兴市场扩张与数字化能力提升,以强化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这些举措,富卫有望在泛亚洲市场中持续保持领先,并抓住东南亚市场保险渗透率低、储蓄增长快和保障缺口大的市场机遇,实现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和市场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数字突围:科技重构保险增长新引擎
东南亚市场是富卫集团的战略重心,以年化新保费为标准,其排名已从2015年的14名上升至2023年的第5名,是这一期间成长最快的泛亚人寿保险公司。
2023年亚洲产生的人寿保险总承保保费估计超过1.03万亿美元,其中40%来自富卫经营所在市场(包括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泰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预计到2033年亚洲人寿保险总承保保费将达到约2.18万亿美元。
从富卫集团当前这些市场营运情况来看,根据招股书显示,按年化新保费计,富卫在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泰国、柬埔寨、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排名分别为第十、第二、第七、第二十、第九、第七、第四、第八,市场份额分别为3.6%,17.7%,1.8%,0.7%,2.0%,6.9%,8.9%,1.7%,7.5%。
朱俊生分析,从业务模式看,富卫集团区别于传统保险集团,其特色是“科技赋能+泛亚洲布局+多渠道并行”。过去十年通过并购和渠道整合,在东南亚多个市场(如泰国、印尼、越南)构建起一套“本地化管理+统一平台”的混合经营模式,并在中国香港新单保费市场快速占据一席之地。这种策略虽然前期资本消耗较大,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优势。
这份增长迅速的成绩单折射出哪些核心驱动力?
富卫集团初创始时,“创造保险新体验”被作为公司愿景,经营模式上,富卫集团采用以客为先及数字赋能的模式,借助创新产品和数字科技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体验。其核心技术架构围绕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全渠道数字化平台构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AI驱动创新生态,富卫集团构建了整合式云端数据湖,可提供全面的客户视图,并将每次客户互动及决策实时告知各个业务单位。其专有数码系统和工具包建立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应用于寻找客源、投保、核保、索偿等各项服务功能,从而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更优质体验并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客户行为数据,富卫推出个性化产品如“FWD Private”高端定制保险,并通过AI客服“线上富卫管家”提供7×24小时服务。
产品是创新发展的引擎,在产品上,富卫强调“生活化保险”“轻理赔”体验,以及数字平台的直连直销服务,切入新生代、中产客群,契合当前亚洲人口结构转型与保险消费年轻化趋势。
富卫集团主要产品包括: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团体保险及其他。2024年,上述各类产品分别贡献了38%、32%、17%、10%及4%的年化新保费,贡献36.5%、28.0%、22.2%、7.5%及5.7%的新业务价值。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富卫集团展现出技术驱动型竞争优势。通过科技赋能,构建数码商务平台,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体验,有效触达数码原生、科技敏感的年轻客群,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余丰慧表示,在业务和前景方面,富卫集团在亚洲多个高增长市场拥有稳固的地位,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保险业务,提升了客户服务和运营效率。尽管过去几年公司经历了亏损,但最新数据显示其新业务价值有所增长,显示出公司在扩展业务规模和改善盈利能力方面的努力已见成效。
随着富卫集团进一步强化其区域布局并优化产品结构,预计未来将能够持续受益于亚洲保险市场的扩张,特别是考虑到其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投入和对中国内地访客客户销售的依赖。因此,富卫集团的长远发展前景看起来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成功完成IPO后,资本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助于支持未来的战略发展计划。
浪潮之巅:与港股回暖同频共振
今年6月的香港中环,外资机构交易员们都在为显示屏上的恒生指数周线的持续回暖感到兴奋异常。
富卫集团选择的上市时机,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是与宏观周期、企业成长、行业变革三重浪潮的深度共振。
从整体香港市场本身来看,2025年开局,香港资本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香港新上市公司达17家,募资总额176.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2.69倍。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东区香港上市业务主管合伙人谢明辉表示,展望后市,维持对香港新股市场在2025年的预测,即大约8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1300亿港元至1500亿港元。
从香港保险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香港保险业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吸引了全球保险主体大举进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统计,香港保险业2020年的毛保费总额为6084亿美元,过去5年的平均增长为10.2%。2019年,香港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渗透率分别约为9706美元和19.7%,两者均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位。
行业视角观之,目前富卫集团经营所在市场的人寿保险总承保保费预计将由2023年的约4070亿美元增长至2033年的5790亿美元,提供了庞大市场机遇。
而内地赴香港投保的热潮持续并迸发亦促进了这一市场规模的进阶。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新造保单保费总额达2198亿港元,同比激增22%,创十年新高。其中,内地访客贡献保费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占全港新单保费的29%,相当于每3份新单中有1份来自内地客。这一规模仅次于2016年的727亿港元峰值,位列历史第二高位,且较2023年的590亿港元持续回升。
招股书数据指出,富卫集团在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的业务历来受益于向中国内地访客客户销售保险产品。香港边境重开后,其来自中国内地访客客户的新业务销售额于2022年至2024年增长了6.3倍。尽管面临香港保监局对分红保单演示利率的限制(2025年7月起上限6%),富卫集团通过高净值客户定制化服务(如跨境医疗保障)仍维持增长。
从整体上市大环境角度来看,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表示,香港在去年重新跃升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这是香港核心竞争力回归的重要标志。当前香港在多个金融行业领域的排名都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投资管理”“保险业”“专业服务”等方面。
富卫集团选择此时上市,是抓住季风转向的扬帆,并逐浪前行、顺势而为。
据一位头部险企人士分析,从微观内因来看,这得益于其长期规划。上市是富卫集团一直以来的长期战略规划,且其业务表现可支撑上市,渠道、产品和新业务价值均有突破性发展。
据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分析,富卫集团发展迅速,以收购为主要扩张方式。其核心管理团队经验资深,董事会由十三名董事组成,包括两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九名独立非执行董事。执行董事主要职责为制定整体策略及业务方针。非执行董事主要职责为向董事会提供策略意见,独立非执行董事主要职责为向董事会提供独立意见及判断。核心管理团队人员大多有资深的管理领域或保险行业相关工作经历,有利于公司发展。此外,股权结构集中,附属公司分布广泛,业务活动主要集中保险与投资领域。
此外,富卫集团的优势在于数码化赋能多元分销渠道,2024年12月31日,其拥有超55000名高效代理人团队。根据百万圆桌协会数据,富卫集团百万圆桌注册代理人团队于2024年在全球跨国保险公司中排名第六。同时,其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伙人,保险经纪和独立理财顾问是2024年增长最快的分销渠道,为客户(包括高净值人士)提供全面的保险解决方案。
2024年,富卫集团代理人团队中,已实现95%的数码工具采用率及电子投保率。同时,富卫保险积极在新兴市场完成对当地银行、保险公司的股权收购。通过数码化赋能多元分销渠道及对外股权收购,帮助公司实现优于同业的业绩表现,NBV(新业务价值)与Margin(利润边际)齐增,业务高质量发展。
朱俊生表示,富卫集团是一家处于成长期、有区域优势与科技潜力,但盈利仍需稳固的新型保险集团。若能借上市优化资本结构、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加快核心市场深耕,未来仍具发展空间,尤其在东南亚与香港“双核心”的基础上,探索跨境资产配置与健康养老生态,可以探索新一代亚洲保险集团的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