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朝问健康,关注健康生活。9月23日迎来 “秋分” 节气。俗话说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面对季节变换,我们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秋分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气温明显降低,秋分节气特点是阳气收敛、阴气增长,并且这个节气的特点,一是气温逐渐降低,二是天气干燥。一个寒、一个燥是秋季的主要的特点。因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容易造成血压增高;天气干燥,雨水少了,所以血液容易黏稠。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心脑血管疾病是高发的季节,所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秋季特别是天刚刚转冷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
秋分是“秋燥”的关键阶段,但秋分前后的“燥”有明显区别:秋分前因为仍残留夏季的余热,空气干燥且温度偏高,这个时候称为“温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秋分后冷空气增多,气温下降,“燥”与“寒”结合形成“凉燥”,除了干咳、皮肤干裂等干燥症状,还可能伴随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类似“风寒感冒”的表现,尤其北方地区因降水少、风力大,“凉燥” 更为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秋冻要掌握度,不能过度。如果说天气比较凉了,例如低于18摄氏度,天气凉了,还要适当增加衣物。百病从寒生,而阳气在足在下,所以特别是脚踝,还有膝关节、腰这些部位要特别注意。秋天往往要注意补充水分,也可以喝一点秋梨加冰糖煮水或者加陈皮,加点冰糖,加点蜂蜜,这都是可以防止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