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金秋,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近年来,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到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再到黑土地保护、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相继落地,国家正以扎实行动和长远规划,为丰收筑牢根基,为粮食安全守住底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洋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把科研、生产和服务串联成一条完整的“丰收链条”。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坚克难,工厂里生产线轰鸣不断,农艺师在田间地头解惑授业——这一切,汇聚成农民欢笑背后的力量,也共同勾勒出中国农民丰收节最生动的图景。
科研:在实验室点燃丰收火种
在新洋丰新型肥料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王盛锋的日常工作,是把实验室里的配方转化为农田里的收成。这个“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跨过一道道关口,通过一环环试验。从提出设想到实验室小试、中试,再到田间试验与推广验证,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打磨和推敲。
王盛锋印象最深的,是研发“洋丰双控”小麦专用肥的经历。他介绍,目前小麦种植存在土壤养分失衡、板结退化以及极端天气影响作物生长等问题,相应地就需要土壤健康管理技术、养分协同控失技术、GTP促长抗逆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洋丰双控”小麦专用肥便应运而生。
王盛锋到田间地头跟踪肥效
研发当时,王盛锋和研究所的同事们反复做助剂复配试验、淋溶试验等,又从室内转到室外,通过田间试验测试养分迁移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无数次叩问与求索,终于将构想变为现实,并走向实际应用。当他们走进田间地头,看到用了“洋丰双控”的小麦籽粒饱满、长势喜人时,一切坚持都有了意义。
新洋丰的科研不只是单一产品的创新,更是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共承担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累计拥有200余件专利,并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研究方向涵盖绿色缓控释肥料、沿黄沙星土壤改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关键课题,逐步形成“实验室—示范田—大田应用”的循环链条。
生产:在车间守护丰收品质
在新洋丰硫酸钾复合肥厂的控制室内,张立军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作为一线工艺技术员,他深知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温度、压力、流量,背后牵连的是千里之外农田中的秧苗长势。
张立军正在检查肥料颗粒外观性状
“肥料的质量稳定,就是农民丰收最基础的保障。”张立军这样定义自己的职责。他每日的工作严谨而细致:从精准计算配方、核查物料配比,到定时抽检成品养分含量、巡查设备运行状态,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他清晰记得一次异常状况:反应槽溢流极不稳定,时而断流时而猛涨,严重影响连续生产。那几天,张立军日夜守在车间,反复比对数据、调整参数,最终发现是蒸汽饱和度与硫酸钾进料比例失衡所致。“我们及时降低了蒸汽用量,重新调整了钾肥与硫酸的配比,才避免了一批重要订单的物料损耗。”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却透露出技术人的笃定与担当。
张立军的坚守,正是新洋丰庞大生产体系的一个缩影。他所守护的,不仅是一条生产线,更是新洋丰坚实的产业根基。新洋丰拥有5亿吨磷矿资源,建有14座现代化生产基地,基于对土壤健康与作物营养的深刻理解,形成了涵盖磷酸一铵、专用复合肥、水溶肥、增效肥等200多个细分品种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种植需求。
凭借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新洋丰复合肥产销量多年稳居行业首位,产品远销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张立军在控制屏前调整的每一个参数,最终都汇入这条奔涌的"肥料江河",流向万里沃野,守护丰收梦想。
服务:在田间兑现丰收承诺
如果说优质肥料是丰收的根基,那么深入田间的科技服务,就是让这根基焕发生机的关键。新洋丰的农艺师团队,正是连接科技成果与农田实践的重要桥梁,张敏丽便是其中一位深耕一线的“农田医生”。
出生于农村的她,深知农民的不易。张敏丽常说:“农民辛苦一年,如果收成不好,那心里的苦比地里的盐碱还重。”因此,她坚持“全生育期服务”理念,不做简单的施肥指导,而是要当作物健康的“把脉人”。
张敏丽在大蒜观摩测产活动现场
在安徽宿州,面对盐渍化严重的土地,张敏丽用“菌剂能把盐当饭吃掉”的比喻,将生物菌剂的解盐原理转化为农民听得进、记得住的道理;在阜南,她用“人待在闷热房间也没胃口吃饭”,轻松说清了酸碱失衡如何影响根系吸收;在洼地玉米黄化案例中,她带大家观察排水后玉米的恢复状况,一遍遍解释“黄化不是因为缺肥,而是积水沤根影响吸收”。
张敏丽还说:“农业医生不能光开药,更要让农民明白病因在哪儿。”在一次次下乡服务中,她发现很多农户依赖经验,习惯“多施肥”,还有农户觉得“平衡肥加尿素管一切”。她就用示范田做对比,让大家看到科学施肥和传统方式的差别。渐渐地,农户们开始接受因地制宜、因作物而异的科学施肥理念。
一个人的坚持可以改变一片土地,而体系化的服务则能推动整个链条延伸至更多农户。近年来,新洋丰构建起“3+1”团队作业模式——三名推广人员搭配一名农化服务人员,形成“产品+技术+服务”的推广体系。2024年,新洋丰全年开展技术培训和观摩会10969场次,培训超过61万人次,新建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及10000余块新型肥料推广示范田,制定作物营养解决方案2000余份。
今年,在张敏丽服务的安徽多个区域,丰收景象格外喜人:经“洋丰硫”改良后的盐渍化土壤,小麦亩产足足提高了200斤;以“洋丰豆+洋丰至尊”搭配作底肥的大蒜,亩产从4000斤跃升至5600斤。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正是她常年奔走于田间地头的最佳回应。
当科技的火种点燃希望,当匠心的守护奠定基石,当真诚的服务扎根泥土,丰收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发生在中国乡村每一个角落的生动现实。未来,新洋丰将继续与亿万农民一道,共同书写仓廪实、天下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