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头浪打浪,烟台苹果甜心房;莱阳梨园千树雪,渔歌唱晚满舱香……”一首轻快的胶东民谣,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山东省烟台市这片山海相拥的沃土。曾经,芝罘湾畔的“好年成”,是红果压枝弯了腰,金梨垂枝甜透心,渔港灯火映归航。
如今,作为环渤海农业强市、全国重要农产品出口基地,当乡村振兴片区化推进的号角吹响,在126个县级以上示范片区的带动下,烟台乡村正展现出规划引领、人才聚力、产业赋能、全域跃升的新图景。
烟台市副市长谢腾飞介绍:“近年来,烟台响应山东乡村振兴‘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的号召,坚持‘一体谋划、全域协同’,实现由‘单村突破发展’向‘多村抱团发展’的片区化模式转变。同时,建立‘县级片区打基础、市级片区提质效、省级片区树标杆’的‘三级联动、梯次创建’机制,在全市形成了以点带面、强片拓面、成片推进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规划引领擘画乡村“新蓝图”
清晨的阳光洒在位于蓬莱区刘家沟镇的百年苹果园里,果农老赵远瞧着那棵百岁古树发出感慨:“以前我们只懂种果卖果,如今不一样喽,自从划进了乡村振兴片区,咱这儿的果园成了景区,苹果变成了文化。”不远处,“东方海岸果谷”的标识静静矗立,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蜿蜒穿村,串联起21个行政村,也连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基础设施连片提升,现代果业整体布局,多元业态齐头并进……在烟台,像这样“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乡村振兴片区,已然实现全覆盖。它们不再是“千村一面”的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个性化实践。从蓬莱“果谷”的农旅融合,到莱州金仓“南耕北渔”的产业协同,再到龙口王屋湖山区的“农光旅一体化”探索,每一个片区,都彰显优势特色。
“我们坚持‘多村统筹、片区共建’,在选择村庄时,优先考虑乡镇驻地村、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以这些村庄为重点,把相邻村庄‘串珠成链’,让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谢腾飞指着铺陈的图纸说。
在龙口市黄山馆镇片区,一条2020年建成的公路串联起9个村庄与1家重点企业。位于公路尽头的格润富德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畜牧业为核心,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新六产”示范园区,总投资10亿元,流转土地5400余亩,为周边9个村1600户农民带来多重收益。
“好规划带来了好项目,好项目发挥了大效能。”镇党委书记孙崇文自豪地说,“在综合体的带动下,原先没人要的山岭薄地,农户每亩每年可获得400到600元的保底收入,相关村集体还有分红,不少农民实现了本地就业,从‘田间’走向了‘车间’。”
一系列乡村蝶变的故事背后,规划引领的作用极其重要。“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微改造、精提升;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片区协同、共建共享。”谢腾飞说。据他介绍,烟台将片区发展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整体布局,统筹产业、生态、文化和治理等多种元素,为推动资源整合、项目聚合和人气集聚奠定基础。
人才聚力注入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位于福山区高疃镇西南部的渡口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过去曾因人口外流、土地撂荒而面临发展困境。近年来,该村依托片区化发展人才回引政策,成功吸引创业者柳榴返乡发展草莓产业。柳榴带领团队建起总容积达12万立方米的现代化草莓园,引进全球39个国家100多个草莓品种,实现全年不间断产果。
“在外打拼多年,没想到家乡用组合拳把我们‘勾’回来了。”在黄渤海新区“凤归巢・聚桑梓”引才活动现场,刚签下返乡创业协议的“90后”创客李哲笑得合不拢嘴。该区创新推出“国际人才集团+招商联络站+在京流动党支部+商会”4站联动模式,将引才触角延伸到人才“家门口”,让高素质人才扎堆往农村涌,为基层党组织蓄足了源头活水。
在烟台片区采访发现,近年来像柳榴、李哲一样选择返乡创业、扎根乡村的人才不断涌现,他们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乡野,也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支持这些人才成长,烟台各地充分用好片区化发展平台,集聚政策资源,创新培育机制,营造有利于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直接在葡萄地里学产业发展知识,感受更直接、体会更深刻。”在招远市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训班上,一名参训学员感慨地说。2023年起,招远连续三年将后备力量示范培训主课堂搬进省级乡村振兴片区——大户庄园片区的大户陈家村,让后备力量跟着先进榜样学,待在项目现场练,快速成长成才。
烟台深化“头雁领航”工程,出台从严监管等26条措施,坚持凡进必审、凡动必备,每年全覆盖开展赋能培训,村党组织带头人素质显著提升。实施人才“兴农计划”,回引2900余人返乡创业,新选派1219名驻村干部开展“组团式”帮扶,沉在一线担当作为。打造烟台市乡村振兴学院,开设特色课程70余门,先后承接省内外2.1万人次来烟培训。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三年行动,村均入库后备人才3.8名,逐人细化培养措施。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新引擎”
每年樱桃红满枝头的时候,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福山区。在张格庄镇“途远乡居民宿”,民宿店助高启轩告诉记者:“节假日天天满房,不少游客摘完樱桃就直接入住,这种‘采摘+住宿’的一条龙体验,很受欢迎。”
作为“中国大樱桃第一镇”,张格庄镇围绕“醉美樱桃乡,五彩张格庄”的定位,规划建设了“樱桃小镇”片区。片区立足樱桃产业,整合11个村庄的资产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樱桃产业为基础、文旅融合为延伸的振兴之路,不仅做大了樱桃全产业链,还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民宿和露营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走出大樱桃主产区,来到莱阳梨主产地。近年来,莱阳按照“一极引领、多片示范、全域推进”的乡村振兴路径,在照旺庄镇规划打造了“梨满田园”片区。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波介绍:“片区涵盖11个行政村,规划布局‘一心、三区、一廊’,打造以种植为基础、加工为支撑、文旅为引擎的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
“一心”即莱阳梨产业赋能中心,投资5300万元搭建数智运营指挥、新质发展孵化、宣传展销交流、便民综合服务、重要农遗保护五大平台,全链条赋能莱阳梨产业迈向百亿级;“三区”即特色梨种植区、高效蔬菜种植区、特色产业加工区,构建“政府+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带动农民增收;“一廊”即莱阳梨滨河景观长廊,以清水河为轴线,串联梨乡风情旅游区、富水河畔古梨树群重要节点,建设独具梨乡风情的文化旅游廊道。
张格庄与照旺庄的实践,是烟台以主导产业为纽带,推动乡村振兴“片区化推进、组团化发展”的生动缩影。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言进这样概括:“每个片区聚焦1到2个主导产业,引导各村抢抓政策机遇,盘活资源要素,围绕优势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特色鲜明、共富共享的融合发展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陈彦宇 于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