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基孔肯雅熱在全球範圍擴散,本港亦出現零星輸入個案,本地蚊患問題及環境衞生受到市民高度關注,《點新聞》原創視頻節目《議視聽》近日專訪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並邀請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作為特約主持,以了解本港各地區滅蚊進展及成效,探討未來香港運用新技術控制蚊患問題的可行性發展。
本港滅蚊工作成效顯著
首先,謝展寰介紹現時本港為有效控制蚊患問題所採取兩大滅蚊手段:第一,當發現有輸入個案時,在患者居住地、醫院停留區域及潛伏期內所到過的場所,以250米半徑為範圍內加強滅蚊。謝展寰解釋:「當患者所處區域的蚊子變少,其他人被蚊子咬的機率就會變小, 從而能有效減少經蚊子傳播病毒的機率。」他更以登革熱為例,指出香港用此種方式能有效控制輸入個案所帶來的蚊患風險,即使出現本地個案也能效控制蚊患在本地社區爆發的機率。
第二,在市民居住的地方、經常出現的地方進行重點滅蚊。謝展寰表示,滅蚊工作成效顯著,過往三年香港蚊患指數不斷下降,他透露本屆政府上個月已召開跨部門會議,高層次統籌不同部門開展滅蚊工作,例如食物環境衞生署已成立19個地區跨部門專責小組以開展滅蚊工作,而教育局則負責在學校範圍內開展滅蚊工作,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房屋署、路政署、渠務署及水務署等均共同參與轄內場所的滅蚊工作,以便有效控制基孔肯雅熱在本港爆發的可能性。
他指出,測試發現過去一個月香港64個地區的蚊患指數正不斷下降,「以往(蚊患指數)超過20%先加強該地區滅蚊,如今指數整體好轉,現時只要指數超過10%的地區都會加強滅蚊工作,成效十分顯著。」
市民應及時清除家居積水
針對本港部分地區白紋伊蚊指數過高問題,謝展寰指出雖然近年來香港整體蚊患指數不斷下降,蚊患問題有所好轉,但蚊子仍然存在,尤其部分地區白紋伊蚊較多,部分地區則較少,他解釋因為白紋伊蚊習性不同,相較其他蚊子而言,白紋伊蚊更喜愛在小水體中生存,他提醒市民日常防範蚊患時要留意居住地附近有無「小水池」,例如家居花瓶、花盆積水盤等蚊患黑點應留意每2-3日清洗並更換清水,此外窗口式冷氣機下方接水盤也要定期清理,「蚊子產卵到成蚊需要7日時間,不及時清理便會不斷滋生蚊子。」
考慮引入機械狗等新型滅蚊手段
問及未來本港會否採用新科技新技術進行滅蚊,謝展寰表示鑒於本港地形多斜坡、多山體,正留意各地新技術是否適合香港使用,未來考慮引入車載式高射程噴霧機、機械狗等新興滅蚊工具,能更寬、更遠、更廣覆蓋滅蚊範圍,比人工手持滅蚊噴霧效果更好,覆蓋人類所不及的地區,尤其是山體邊緣及多叢林地方;此外,謝展寰認為一些國外成熟的生物滅蚊新技術也「值得一試」,「新技術能讓蚊子攜帶某種微生物,令其生殖能力下降,此外就算蚊子體內帶有登革熱或基孔肯雅熱病毒,它傳播病毒的能力也會下降。」
謝展寰表示,環境及生態局正不斷探求引入不同新型滅蚊手段,期望於明年在香港推行,以便更有效降低本港的蚊患風險。
(撰文:劉妍伶、攝影:Sunny 福瑞士、編導:鄔茜、剪輯:錢思成)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