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境保護署推出「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公開招募本地餐飲業界試用各類非塑膠容器,受到社會熱議,適逢香港自去年開展管制即棄塑膠計劃(即「走塑」計劃)首階段至今逾一年,成效如何、何時開展第二階段亦備受關注。藉此,《點新聞》原創視頻節目《議視聽》專訪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並邀請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作為特約主持,深入探討香港「走塑」之路。
「走塑」計劃分兩階段實施,首階段為2024年4月22日,即全面禁止堂食提供塑膠餐具,外賣亦不可以提供膠叉、膠刀、膠匙等。第二階段將全面淘汰塑膠,即落實所有即棄塑膠餐具管制,包括禁止向外賣顧客提供塑膠杯、杯蓋、食物容器、食物容器蓋等。
謝展寰解釋塑膠難以分解消失,破碎後會變成微塑膠,極易透過食物或其他途徑進入人體內。科學家發現,已有8成人血管內存在微塑膠。「如果不儘快淘汰塑膠、杜絕微塑膠泛濫,日後便會成為人類難以解決的健康問題」,他補充道。
問及如何評價首階段工作成效,謝展寰表示「成效顯著」。數據顯示,已超過8成市民去連鎖快餐店無需外賣餐具,亦有3成餐飲處所不提供外賣餐具,他指「自己也自備餐具,身邊朋友亦如此。」他樂見市民生活習慣有明顯改變,初期估計一年能減少近6000萬即棄塑膠餐具,相信未來數目會進一步增加。
面對該計劃實施初期社會有不同聲音,謝展寰直言「推行環保需要付出代價」,包括「額外付費」及「習慣改變」,他指塑膠早已深入市民日常,相信淘汰塑膠必定是漫長過程,最初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市民不習慣用紙勺、木叉,自備就好了。」他說,「最重要就是改變習慣。」
問及何時開啟第二階段,謝展寰則表示「已經開始推行,不是用強制立法的方式,而採用試行的方式鼓勵業界參與」,他指出第二階段實施前需明晰兩點,有無可替代產品、餐飲業界是否適用。他發現市面現時多採用紙或纖維的容器餐具,惟業界體驗感參差不齊,「有些覺得可以,有些卻覺得裝湯時容易灑」。他指「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透過試行的方式代替強制立法來推廣第二階段,鼓勵更多使用者參與使用非塑膠容器,透過試驗實際情況反饋給容器生產者,以更快生產出塑膠替代品容器及餐具,目前效果良好。
「先鼓勵試用,不需要繼續等待,也不需一開始就製造困難。」謝展寰說道。
(撰文:劉妍伶、攝影:Sunny 福瑞士、編導:鄔茜、剪輯:錢思成)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