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张园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位置,这里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随着时代变迁,如何让历史建筑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清水红砖、乌漆木门,石砌的门框,这就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民居建筑——石库门。位于上海南京西路风貌区的张园拥有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这些承载着厚重城市记忆的海派建筑,就这样静静地伫立了上百年。
张园自1882年建成以来,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弄堂记忆。为了让老街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近年来,上海市对百年张园开启了保护性修缮工作,在修缮过程中“修旧如旧”是必须要秉持的理念。
既要“修旧如旧”,又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2022年,张园西区首先完成了更新改造重新开放。西区16幢历史建筑在修缮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街区内还引入了国际顶尖品牌的首店、首秀、首发等时尚业态。开放以来,日均客流保持在3万人次,峰值日均客流则超过9万人次。机器人“搬动”百年石库门建筑
张园东区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仍在进行中。这里的改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甚至还要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群给搬起来。具体怎么做?
由于年代久远,石库门建筑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复杂的房屋结构和狭窄里弄空间使得常规大型施工机械“毫无用武之地”。张园的更新改造工程常常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张园东区共有26幢历史建筑,均建造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建筑都出现了结构脆弱、维护状况差等问题,由于建筑内部空间狭窄,有的门洞最窄处甚至不足70厘米,导致常规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进入作业。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更新改造,施工方必须通过创新技术来克服场地限制。对此,项目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投入使用了不少小型自动化设备。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章谊介绍,采用了很多自动控制的液压设备进行整体和区域性的矫正,对修复后的验证和确认有大量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计算的技能在里面。目前,这个系统运行得相当完好,整个修复工程现在基本接近尾声。
为了扩大施工场地,项目团队还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步履移位机器人,将部分建筑进行小范围的保护性迁移,腾挪出场地。
432个小型步履移位机器人放置于建筑之下,两两一组如同“左右脚”,在智能系统的调控下交替抬起、平移、落下,使得建筑可以“走”起来。
这个延时画面是上海张园7500吨石库门建筑群“华严里”整体归位的全过程。这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组团式石库门建筑群归位工程。
2023年底,为配合城市更新规划,“华严里”建筑群向西约48米,再向北约46米迁出原址。本次归位则是将整栋建筑先向南回迁约46米,再向东48米。“华严里”于5月19日启动归位,6月7日整体归位完成,日均“行走”速度约10米。
章谊介绍,它所要用的联动步履脚数量特别多,400多套合在一起。在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设备上做了大量投入和研发工作,把整体步履平移的技术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度介入下,张园东区正经历着“修旧如旧、功能跃升”的有机更新。预计到2027年,这里将完成地下空间开发与功能体系重构,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