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邊境火災,濃煙蔽日,近年大熱的災難電影《焚城》講述新界回收場違規經營,造成嚴重火災,但原來類似問題絕非虛構。有讀者向大公文匯全媒體爆料,新界北打鼓嶺瓦窰下村有人非法經營回收場,並在5月23日引發大火,大火持續多日。由於起火點位於堆滿電子零件的回收場,燃燒後的重金屬殘渣恐長期遺留在土釀,嚴重影響周邊環境,釀成生態災難。現場情況如何?是否有人涉嫌非法經營回收場?違規經營的倉存設施和回收場是否在北區長期存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回收倉存設施接連大火 排放有毒氣體
今年5月23日,新界北打鼓嶺瓦窰下村一間鐵皮屋貨倉發生火警。現場可見,有不少電子零件殘渣和垃圾在地上堆積,部分被燒焦及燻黑,難以辨認。化名陳先生的村民透露,涉事回收場之前曾經焚燒塑料,案發前該處曾經停放逾200部電動單車,估計有電池着火,職員未能控制,造成連續3日的火災。
羅湖區政協常委樊熙泰表示,火災於5月23日發生,當時冒出大量濃煙,由於事發地點鄰近深港邊境,據他了解,最初是深圳市蓮塘區的居民聞到刺鼻的氣味後報警,隨後向香港警方報案,再通知本地消防員出動前往事發地救火。樊熙泰說,火災現場遠離水源,再加上消防員只能在僅有的一條小路上作業,導致救火行動被迫耽誤,大火持續多日。
消防處回覆大公文匯全媒體查詢指,5月23日下午4時54分接獲報告,指打鼓嶺瓦窰下村一間鐵皮屋貨倉發生火警。消防人員於下午5時02分到場。由於火場面積大及距離水源偏遠位置,消防人員需要鋪設超過700米輸水喉進行滅火工作。
考慮到北部都會區仍然有不少地方處於開發狀態,公共設施尚未完善,無論大火如同消防處描述的3小時內大致被救熄,抑或是村民所形容持續將近3日,但無可否認的是,大火現場遺留不少電子零件殘渣,污染生態環境。
翻查資料,單是新界北就在今年年中的3周內出現3宗涉及倉庫相關的嚴重火警,當中包括打鼓嶺瓦窰下村鐵皮屋貨倉火警、打鼓嶺恐龍坑鋰電池回收場火警和洪水橋電器倉庫火警。被問及瓦窰下村的事故,樊熙泰特別提及,此次起火點位於堆滿電子零件的回收場,燃燒後的重金屬殘渣恐長期遺留在土釀,嚴重影響周邊環境,釀成生態災難。
不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採訪期間,遭遇疑似回收場職員的男子阻止拍攝。該名男子聲稱,現場屬於私人地方,是他們租用的政府土地。記者要求對方出示租約,又反問電子零件回收及倉存設施是否當初政府批准的租約用途。遺憾的是,對方未有正面回應記者提問。
養豬場非法改建回收場?違規經營淪北都毒瘤
為何在北區鄉村內會出現一個充滿危險的電子回收場,甚至造成大火?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翻查多個網站,發現政府批出的是屬於短期租約的STT944,該處理應用作養豬場,而涉事回收站地段屬於綠化帶,電子回收場亦不屬於准許用途的範圍。為了解回收場的詳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通過衛星圖片比較,發現回收場不僅長期存在,近年更加不斷擴建,蠶食周圍的植被。
陳先生(化名)慨嘆村民近年不時聞到燃燒塑膠的焦臭味,深受困擾,批評有人租用政府土地經營回收場,事前未有張貼任何告示及資料,「無論是村民抑或鄉事會成員,都毫不知情」,「若果知道,一定反對」。他猜測,電子回收場故意利用執法漏洞,直言「如果這樣都合法,對村民不公平」。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多個政府部門查詢,規劃署回應指,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可對新界鄉郊的「違例發展」採取執管行動,如發現個案涉及違反租約條款或違例構築物,署方會把個案轉介給地政總署及屋宇署跟進。
地政總署轄下的北區地政處則提及,早前派員視察,發現承租人違反租約規定用途,毗鄰的政府土地有被非法佔用的情況。處方已向承租人發警告信,會採取適當的租約執管行動,不排除考慮終止租約。同時,處方已張貼通告要求佔用人於限期前停止非法佔用政府土地,否則會採取進一步土地管制行動,包括移除在政府土地上的財物和構築物及考慮提出檢控。
被問及投訴個案,北區地政處表示,2020年至今,處方共接獲27宗有關打鼓嶺瓦窰下村非法佔用政府土地的投訴,並就當中24宗採取執管行動,其中18宗已完成土地管制行動,其餘個案的執管行動仍在進行中。
由此可見,瓦窰下村確實長期存在非法佔用土地等問題,但數字背後卻突顯村民對政府部門執法無感。究竟是部門解說不足,還是涉事者故意利用執法時間以至法例方面的漏洞?
土地被非法霸佔或違規經營 村民無辜被告淪犧牲品
值得留意的是,記者追查後發現,當村民遇到疑似外來人士非法佔地時,居然有機會反被控告。樊熙泰解釋,在鄉郊地帶,外來人士非法佔地、破壞環境的情況不斷發生,而且越來越多。當政府發現這些違規建設的工場後,通常直接出信控告業主,業主需要想方設法舉證土地遭人非法使用,之後再引用其他條例控告霸佔者。他特別提及,有些情況是業主並不知情,被無辜控告,讓更多的外來霸佔者有機可乘。
陳先生(化名)對此感到頭疼,形容自己從2018年前後已經開始向地政總署反映相關情況,對方稱有人跟進,惟事情最終未有平息,反而違規經營的情況愈演愈烈。陳先生透露,自己持有的土地同樣被人破壞和傾倒垃圾,遭到政府發信控告及罰款。對業主而言,就算抓住霸佔者,政府依然只會控告業主,業主需要以個人名義主動控告霸佔者,令到他們變成「受害者」。
提及政府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陳先生認為,這原本是一樁好事,但若因類似事件導致村民經常被外來人士騷擾、被霸佔土地,甚至「村民被違法者恐嚇,被政府控告」,似乎有違政策設計的原意。他說,自發展北都以來,村內經常有大貨車路過,雖然「村口」放置告示,禁止7噸以上的車輛進入,但仍然有相當多人無視勸告,駕駛大型車輛前來。言談間,陳先生直言,希望回到以前的寧靜生活,「沒有這麼多麻煩。」
每年接逾千宗違例投訴 議員籲加強巡查執法
無論是向業主租用抑或非法霸佔,違規經營的倉存設施和回收場確實在北區邊境長期存在,影響深港兩地。樊熙泰說,大批居民居住深圳河的土地,打鼓嶺作為鄰近社區,經常有燒塑膠味等氣體飄向深圳,情況並不理想。
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表示,土地違規發展的情況並不少,涉及到發出短期租約的官地,以及私人土地。她援引規劃署的數據表示,在2018年到2023年期間,每年平均都接獲大約1680宗涉及違例發展的投訴。同期,規劃署也接獲大量涉及私人土地、違例發展的個案,每年平均大約有425宗。
陳月明認為,政府發現違例個案後,只是發信通知業主糾正並不足夠,政府應該調整大框架,增加巡邏及視察,特別是一些偏遠的鄉郊。她建議政府部門加強與當地居民、地區代表的溝通,提供熱線電話及相關資訊,令當地居民一同反饋情況,提高監控效率。另外,政府亦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等科技加強執法。從長遠來看,加強及完善監管是北都區發展的必經之路。
近期多宗棕地火災再次暴露北都邊境出現監管問題,如何規管不起眼的鄉郊角落,守護土地免受非法破壞,尊重居民的基本權益,是優化北都發展的必經之路。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子萌、趙理報道 視頻攝製:張德輝、陳璐)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