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岳悅)在中環的歷史建築群中,大館當代美術館以其獨特的氣質,成為香港城市文化版圖上的一處重要座標。作為前M+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現大館當代美術館藝術主管,皮力從北京到香港,從學術教育到策展實踐,十餘年間見證並參與了香港藝術生態的轉型與成長。對他而言,大館不僅是展覽場地,更像是一個「文化實驗室」——在這裏,歷史與當代、本地與全球不斷碰撞迸發火花,而藝術,正是這場對話的核心媒介。
皮力眼中的大館,自有其獨特使命:一方面從資金、場地和策展層面支持藝術家創作;另一方面,則將觀眾與藝術的不期而遇轉化為更有意義的深層對話,進而深化觀眾對世界的理解。與M+的觀眾專程前往西九文化區的目的性參觀不同,大館的許多觀眾是在城市漫步中與當代藝術不期而遇。他說,為滿足不同層次的觀展需求,大館精心設計了多元化的服務體系:從簡明扼要的展覽標籤、主題關鍵詞導引,到深度的藝術家工作坊與專業學術論壇,確保每位觀眾都能找到與藝術對話的最佳方式。「當下文化產業總在談『沉浸式體驗』,但我們更關心的是,當觀眾步出展館時究竟帶走了什麼?」他由此闡述大館的核心價值,也是自己的策展理念——不僅是提供轉瞬即逝的觀展體驗,更是激發觀眾重構認知世界的思維範式。「即使只來大館看一次當代藝術展覽,只要他們離開時,看待一棵樹、觀察周遭環境的方式有了些微改變,那就是我們作為策展人和文化機構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