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中學文憑試(DSE)周三放榜,共誕生16名狀元,創歷屆新高。狀元之中,有十人留港就讀醫科,其餘偏向海外升學,攻讀經濟、自然科學等學科。於是,「讀醫」再次為狀元的主流之選。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寄語狀元指,「可以做大廚、舞台設計師、歌唱家,不是個個都要做醫生。」有關言論掀起熱議,有人認為她言之有理,點出香港社會職業價值觀過於狹窄,亦有人質疑現實環境是否已準備好支持年輕人多元發展。醫科向來被視為「神科」,不僅因其專業性與社會貢獻,更因其收入穩定、前景清晰。對於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讀醫仿如一條「低風險、高回報」的康莊大道。然而,當社會呼籲多元發展,尤其是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經濟,亦要不得不反思,倘若狀元人才集中於傳統專業,香港的創科未來又該由誰承擔?
科技不會因制度滯後而停步,也不會因人才配置失衡而放慢腳步。事實上,AI、大數據、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早已悄然改變生活與產業格局。即便是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醫療行業,也難免被自動化與技術所取代。隨着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遠程醫療平台日益普及,醫科學生未來所面對的職業挑戰遠比當下預期複雜。與其說醫科是「穩陣」之選,不如說創科人才正處於開創新局、乘勢而起的關鍵位置。
推動創科,不單靠少數工程師或創業家,還需要大量具備數理基礎、跨學科知識與社會洞察力的人才。狀元們在DSE中展現的邏輯思維與解難能力,正是創科領域所需的核心素質。若他們能投身基礎科研、數據工程、人工智能等領域,未來或能孕育出本地的「矽谷」,甚至創造顛覆全球生活方式的創新方案。
誠然,學生的選擇往往反映社會價值觀,多位狀元表示選擇醫科出於其濃厚興趣,但部分亦坦言是基於家庭期望與現實考量。在現時社會仍傾向將醫生、律師視為「成功人士」的情況下,廚藝、藝術、科研、設計等專業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回報往往未獲足夠肯定,學生自然傾向選擇所謂「最穩妥」的路。
事實上,創科並不只是「創業」或「寫程式」。從科學研究、數據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到公共政策推動,每一環節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學生應根據自身興趣與潛能作選擇,才更有可能在未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舞台。亦正因如此,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這些知識構成創科應用的根基,正如一棟大樓的地基,雖不顯眼,卻至關重要。
筆者並不否定學生選讀醫科的志向,亦理解當中的使命感與社會意義。然而,若我們真正相信香港需要創新、希望建構知識型經濟,就必須從根本改變對職業價值的理解與尊重,鼓勵學生認識更多元的職涯路向,重視興趣與潛能的結合。教育制度亦須引導學生更早探索創科、設計、環保等新興領域,培養他們主動解難與跨界合作的能力。社會也要給予制度與文化層面的支持,營造讓年輕人敢於嘗試、勇於選擇的環境。
未來是屬於善於應變的人,而非只懂追逐「熱門」的人。選科不應只是入場券,更是一場與未來的對話與準備。當醫科不再是唯一標竿,當學生敢於逐夢、社會願意接納多元,香港的創科之路,才可能真正由內而外迎來蛻變。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