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艺术街区
7月9日傍晚,河北区天纬路与三马路交口光影流转,人潮涌动。第一届海河青年艺术季在此正式启幕,天美艺术街区也同时正式开街。
天美艺术街区
天美艺术街区坐落于天津河北区,地处海河之滨,遥望“天津之眼”,紧邻被称为“天津摇篮”的三岔河口,毗邻天津美术学院天纬路校区,与津门古刹大悲禅院也仅隔两个街区。历史与当代在这里交响,多元城市文化在此交织,艺术的介入将使这片饱含历史肌理与现代工业美学的区域焕发出怎样的活力?
“四区”融合,“无墙”的美术学院
如果你从天纬路走进这片街区,立刻会被路口边这件名为《都市主人翁》的作品吸引。一个身高超出街边绿树的年轻人形象,身背重重的旅行包,立于街边,低头踟蹰,当观众抬头仰望的瞬间,目光与之交叠。艺术家王坤昭将都市里奔忙的灵魂定格成永恒的剪影,拉长的高大身影背着生活的行囊走向下一个转角。每个人是都市主人翁,也是迁徙者,穿行于钢筋水泥丛林中。
王坤昭《都市主人翁》摄影:许柏成
天美艺术街区首次将“街区、社区、景区、校区”融合。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看来,这不仅是国内首个“四区”融合理念的文化创意区域,在国际也难得一见。它既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城市街区,也是承担着教学功能的天津美术学院校区,同时也是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社区,以及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消费的景区。
从天津美术学院教室看向窗外 摄影:许柏成
进入街区之后,游客会发现教育、艺术、商业在这里聚集交汇、融为一体。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室坐落于此,采光、空间、配套设施可谓国内一流。很多位于一层的教室多面均为无遮挡落地大窗,游客可以现场观看美院的教学,学生则直接在人民与生活之中进行创作。这种“接地气”和思想互动,无疑为将为学生的创作,特别是以观念为主的当代艺术创作注入更多鲜活的灵感。
TAFA发现展现场 摄影:许柏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认为天美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令人称羡,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更反映在办学理念中。校园文化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与社会形成有机互动。天美“拆墙”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将教学空间与社区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感知社会。这种模式既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观察精神,又解决了当代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闭门造车”问题。
什么是“公共性”?能引发观众共鸣
2025海河公共艺术季以严复“天演论”为主题,20余位艺术家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与天美艺术街区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对每一件作品内容主题和摆放位置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日常生活,让民众与艺术零距离接触。
傅中望《中国帽子》摄影:许柏成
原湖北美术馆馆长、艺术家傅中望为天美艺术街区创作的《中国帽子》,与它所在的玻璃天井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梦境,让人联想到马格里特绘画里常出现的帽子元素。在他看来,从唐宋到明清,帽子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如今每个人都在为了未来努力挣扎奋斗,“帽子”在中国的现实社会当中也代表着每个人的身份和背景。各种帽子具有公共意义,通过历代帽饰的演变,象征着来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群汇聚一起,在一种自然、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对话、交流。
傅中望 《点赞》
他的另一件作品《点赞》,更是将一个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社交行为提炼出来,将最细微的日常行为置于公共环境,邀请观众互动,进而思考。他认为,在纯粹的个体体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社会,关注生活。并非将作品放在室外就是公共艺术,核心在于能否引发公众共鸣,正是公共艺术的深层价值所在。
苏新平《行走的人》与远处的高楼、建设工地形成对话场域 摄影:许柏成
在天美艺术街区的西南入口,沿着三马路通向海河的方向,一个昂首阔步向前走的巨大的人的形象引来无数游客拍照。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院长苏新平的作品《行走的人》。它鲜明的轮廓、有力的步伐和坚毅的神情,代表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奋进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引起大众内心的共振。
观众正在观看柳青作品 《G4472.新世界》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伟教授在论坛上说,公共艺术并非是雕塑的专属呈现方式,也非新兴学科——它其实自古就存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属性。它可以涵盖绘画、壁画等多种形式,比如历史上的寺庙壁画、石窟寺等,都是基于特定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公共艺术,其核心在于服务社会而非单纯的艺术创作。因此,公共艺术是伴随着时间生长出来的,是从特定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文化现象,本质在于在地性和原发性,其价值也在于能否与所处环境形成有机对话。
谭勋 《彩虹中国计划》
天演论:开放包容,与时进化
天津河北区堪称津沽艺术源流,这片土地曾孕育李叔同、曹禺等文化巨匠。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06年由近代教育家傅增湘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明年天津美院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如今,一座承载历史记忆与现代活力的艺术街区在这里悄然生长。
焦兴涛 《情绪与使命教育孵化中心》
我们看到,艺术与历史在这里共生。历史为艺术提供了叙事深度,艺术则为历史注入当代活力。以“微更新+强介入”的创新模式,街区活化利用了5处历史建筑,形成“可生长的艺术容器”,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范式。
王礼军《邃》《怆》
首届“海河公共艺术季”将主题定为“天演论”,可谓饱含深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教授认为,《天演论》中严复翻译介绍进化论所蕴含的开放诉求,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真正的文化发展始终需要保持对话的勇气。正如天津这座城市的变迁,这座曾与上海比肩的港口城市,其兴衰轨迹印证了文化交流的深层价值。真正的学术进步不会刻意区分受众群体,而在于构建开放包容的交流生态,这正是天美开放式校园实践的可贵之处。
董书兵《大地之子》
伴随着天美艺术街区的开街,首届海河青年艺术季除了“天演论”2025海河公共艺术季,还包括TAFA发现展“脑洞游戏”、TAFA青策展“问题出现再告诉大家”、天津市高校青年设计作品展、海河青年艺术季对话和马赛克的《像素花园》等,共计20余项重点活动。以街区为引擎,辐射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意风区等多个文化场域,为市民呈现一场“可感知、可参与、可沉浸”的为期三个月城市艺术嘉年华。
天美艺术街区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艺术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成为城市生活的底色。”天津,这座见证着近代工业文明崛起和民俗文化繁盛的大都会,近年来以松弛感与幽默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城市,基于它丰厚的多元文化背景,正在形成一座永不落幕的美术馆。(撰文/编辑 许柏成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天津美术学院提供)
夜色中的《行走的人》与天美艺术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