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肖峰
2025年7月8日晚,中国美术学院发布讣告: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离休干部肖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8日14时30分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去世,享年93岁。肖峰先生自1960年起,长期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是党的十三大代表。1983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革故鼎新,克勤克俭,勇于开拓,极大地推进了学院的发展,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肖峰(1932-2025)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加入新四军抗日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从此以画笔为武器投身革命。这段经历奠定了他以革命现实主义与人文温情相融合的核心创作理念。1950年,肖峰进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得到林风眠、黄宾虹、刘开渠、江丰等名师亲炙,并与林岗、全山石、邵大箴、钱绍武、周正、齐牧东等人同赴苏联留学。
1960年,肖峰创作《辞江南》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公派留苏学习油画的学生之一,肖峰在列宾美术学院得到了严谨而系统的绘画训练。列宾美术学院将俄罗斯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注入教学的传统,也促使肖峰开始思考艺术的个性与民族精神的问题。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完成了描写中国战争题材、体现中国水墨画韵味的毕业作品《辞江南》,迈出了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坚定步伐。
1977年,肖峰在延安饭店作画
归国后,肖峰不仅全情投入教学工作,还以磅礴的激情完成了大量写生和创作 。
1959年,肖峰与宋韧结为伉俪。他们同为战争的亲历者,在“硝烟下的学校”学到的最宝贵东西,就是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早年的战斗和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是他们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们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
《拂晓》,350x180cm,布面油画,1979年,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肖峰、宋韧
肖峰与妻子宋韧合作的《拂晓》等作品,避开战争符号的直白渲染,聚焦战士露宿、军民相拥的细节,以“武戏文打”手法传递人性光辉;《白求恩》更是曾长时间被选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纪念白求恩》的插图,影响上亿国人。这些作品简练而注重细节,抒情而讲求内蕴,它们摆脱了单纯的叙事,娴熟运用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白求恩》,134x156 布面油画,1974年,肖峰、宋韧
在火热的社会建设年代,肖峰先生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用画笔表现美好河山,那些笔法自由、色彩明亮并极富诗意的风景画展现着其率直、大胆,不拘细节的性格。
在办学实践中,肖峰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推动全方位创新。他率先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中国艺术家打开国际视野;引进万曼壁挂研究所和赵无极讲习班,以当代艺术实验激活传统;创立中国美院出版社和《美术报》,构建学术传播体系……这些举措推动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中国精神与全球视野"交融的学术氛围,使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新时期艺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肖峰以实验精神推动教学改革。他在国画系支持当代水墨实验,在油画系倡导具象表现探索,专项扶持综合绘画与环艺专业建设,最终促成这些新兴学科的独立建制。这种鼓励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单一模式,为后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学科多元化提供了重要范式。
回望肖峰的治校历程,实则是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他以"国美旗帜"凝聚精神,以"时代担当"引领变革,以"创新思维"开拓未来,不仅为中国美院规划了发展蓝图,更为整个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肖峰艺术馆航拍鸟瞰图 ©杨盛
肖峰艺术馆
肖峰艺术馆开馆展现场
2025年4月9日,93岁的肖峰亲临西湖畔肖峰艺术馆开馆仪式,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公共亮相。
在开馆现场,肖峰毫无保留地捐赠了他与宋韧共同创作的503件毕生心血之作,践行了他们“艺术为民”的初心。(台馨遥/编辑,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