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歷史城區的崗頂前地附近,沿著風順堂街往西望洋山方向緩步而上,一座黃白相間、帶有濃郁南歐與阿拉伯建築混合風格的建築映入眼簾——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摩爾兵營,如今則作為港務局大樓的行政辦公之所。它不僅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更是這座城市多元文化交匯、歷史層次豐富的有力物證。港務局大樓外觀融合南歐和阿拉伯風情,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盧嘉志攝,摘自「澳門記憶」文史網)
1874年《 澳門省憲報 》曾寫到:“ 新摩爾警察兵營…是一座獨出心裁的建築…為內港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這座建於1874年的摩爾兵營,由義大利籍建築師卡蘇佐(Cassuto)設計,是一座融合了新古典主義與摩爾式(Moorish)建築元素的傑作。建築正面和兩側遊廊上的連拱券呈馬蹄形或尖拱狀,柱頭飾有精緻的雕刻,正是典型的摩爾式建築語彙,讓人聯想到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的曼妙身姿。兵營的屋頂鋪設中式瓦片,這點又微妙地融入了東方元素,令其在澳門的眾多歐式建築中,以其鮮明的風格,成為一道不可錯認的風景線。
19世紀中期,彼時澳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由於海盜猖獗,社會秩序不穩。澳葡政府為強化防衛,從其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招募了士兵來澳駐防。這些士兵多數為印度裔或非洲裔的穆斯林,在當時被葡萄牙人統稱為「摩爾人」(Mouro)。這座兵營,正是專門為安置這些來自異域的「摩爾兵」而建造的。他們在此生活、訓練、值勤,成為澳門早期防衛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元共存的見證
1905年,摩爾兵營開始轉型為港務局大樓,其內部被改造為辦公空間,但建築本身作為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依然璀璨。
這座建築是澳門多元文化共存的真實見證,是伊斯蘭、印度與歐洲文化在澳門土地上交匯融合的實體符號。它提醒著人們,澳門的歷史不僅講述了華人與葡萄牙人的故事,更有來自非洲、印度等世界各地、包括穆斯林在內的族群,共同書寫了這座城市的過往。摩爾兵營1905年逐漸轉型為港務局大樓,圖中可見大樓外列隊的士兵。 (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鄧思平所著之《澳門世界遺產》,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