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让土壤吃上“营养餐”

科技日报2025-07-02

在广袤的西北旱区,贫瘠的土壤和匮乏的资源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破坏和农产品品质下降,更让这片土地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联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团队及其他岗站科研人员,以创新成果为西北农业解锁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

该团队的“绿肥与粮经作物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通过创新绿肥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成功突破了西北旱区耕地质量低下、化肥依赖严重等发展瓶颈,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生机。

“我们就像给土地找到了‘绿色营养师’,有效实现了减药、提质、固碳。”团队负责人、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介绍,团队创建的绿肥作物与主粮作物协同种植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更实现了“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真正做到了减肥增效。

技术攻关:定制绿肥种植模式

在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樊志龙正带领学生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泛黄的田间记录本。这些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土壤数据、作物长势的本子,见证了团队扎根西北的科技兴农之路。

西北干旱少雨,土壤肥力匮乏,发展农业困难重重。望着这片土地,改善西北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信念如同一颗种子,在团队成员心底扎根。大家怀揣着炽热的初心,开启了漫长的科技兴农征程。“绿洲灌区是‘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寒旱特色农业的优势区域。力争让这里的农民用上现代农业科技,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这份执着。”樊志龙说。

“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是干旱地区的‘柠条’,只有把根扎进黄土地,才能长出守护生态的绿荫。”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殷文说。

绿肥蕴含着保育耕地、改善生态、助力作物丰产的巨大能量。“绿肥就像是给土地请来的‘营养师’,但要让这位‘营养师’安家落户,从理论走向实践,可不是件容易事。”樊志龙打了个比方。

西北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同苛刻的“考官”,要求种植模式必须与自然资源、区域种植制度等高度契合。就这样,团队骨干与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的科研人员,踏上了攻关之路。

攻关的第一步是根据不同旱区资源禀赋、主栽作物生产特点“量身定制”绿肥种植模式。从甘肃的武威、金昌,到青海的西宁、贵德,再到山西的太原、右玉,以及陕西、新疆等地,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特点。每到一处,团队成员就驻扎在田间地头,开展大量对比试验,详细记录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变化、土壤肥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无数次对比分析后,团队探索出小麦复种绿肥、玉米间作绿肥、马铃薯套作绿肥、高原夏菜复种绿肥、果园套作绿肥等一系列创新种植模式,为不同旱地环境提供了可行方案。

效益凸显: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模式问题解决了,技术配套又成为新的挑战。“光有好的模式还不够,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体系作支撑。”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于爱忠说。

为此,团队深入研究绿肥与主栽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反复推敲从播种时间到水肥管理、从耕作方式到农机配套的每一个技术细节,最终研发出了小麦—绿肥培肥增效、玉米间作绿肥节氮增效等一整套技术体系。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推动粮食稳产增产,更让化学氮肥用量减少了20%—30%,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以前咱这地儿,蔬菜连着种几年后种啥都不咋好,现在土地肥了,病虫害少了,收入还增加了!”甘肃省永昌县六坝镇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柯富宏满脸笑容地说。

“‘绿肥+’技术就像给土地开了‘营养处方’,让高原夏菜病害少、营养价值高,静宁苹果色泽红润、口感清甜,安定马铃薯个大饱满、品质上乘……这些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团队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胡发龙说。

为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团队联合政府、企业,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的推广模式,让农民们亲眼看到绿肥技术的神奇效果。

2023年6月挂牌的“甘肃凉州绿肥科技小院”已成为农民心中的“田间大学”,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为绿肥技术的推广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

绿肥技术目前已推广至多个地区,助力355万亩土地新增24亿元效益,为西北旱区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

精神传承:把科研扎进泥土里

为进一步推动西北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转型,团队成员联合校内蔬菜、苹果、油菜、机械等领域的研究团队,围绕光热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健康土壤培育、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方向,展开跨学科联合攻关,把作物多样化种植、农田生态健康培育等理论转化为相关技术并推广应用。

“以地养地”的系列创新技术,正为旱区农业描绘出一幅生态富饶的崭新图景。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是团队及学科奠基人胡恒觉、黄高宝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毕生追求。团队成员始终传承他们“把科研扎进泥土里”的治学精神,在西北干旱内陆河灌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基地,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构建起西北特色绿洲农作制度体系。

“我们的目标不仅要让土地增产,更要让土地‘增寿’、产业提质。我们沉淀建立的作物多样化解决生产、生态问题基础理论引领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既全面提升了耕地产能,又有效培育了健康的土壤环境,积极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柴强说。 (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张馨正)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潘世庆、任晓华、杨彪、张宁、王晓杰提起公诉

2025-07-04

商务部: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将于近日作出最终裁决

2025-07-04

《守护文明地标——中国古建筑防火全纪实》7月3日起总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2025-07-04

商务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带动行业产销两旺

2025-07-04

学而时习之丨越是艰险越向前 敢教日月换新天

2025-07-04

“凉”机释放消费新热潮 皮划艇、桨板、电动冲浪板轻量便捷装备订单攀升

2025-07-04

创意“牵手”供应链、文化“撞上”大市场,活力无穷!中国潮玩书写活力故事

2025-07-04

宁波市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顾国芳接受审查调查

2025-07-04

你的手机号码有了“防火墙”!一文读懂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

2025-07-04

多方协力加大货源组织 关注雨情汛情变化 保障百姓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

2025-07-04

两部门:7月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可能有2—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

2025-07-04

全国累计收购夏粮超5000万吨

2025-07-04

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上线,支持实名匿名双轨制

2025-07-04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奋战100天抓夏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

2025-07-04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2025-07-04

勇担历史使命 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

2025-07-04

全国夏粮收购进入高峰 收购总量超5000万吨

2025-07-04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2025-07-04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5-07-04

“外媒看中国”采访活动走进青海

2025-07-04

今年前五个月软件业收入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5-07-04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2025-07-04

多地出现降雨天气 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

2025-07-04

微纪录片《淬心》第二集 | 以百姓心为心

2025-07-04

历史的回响丨信仰之光照未来

2025-07-04

国家防总针对辽川滇甘青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2025-07-04

焦点访谈|应对汛期极端天气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2025-07-04

专访丨美与他国贸易争端应通过多边平台解决——访意大利经济学教授马里奥·蒂雷利

2025-07-04

法国高温本周已致2死、300人送医,极右翼推“空调普及计划”引争议

2025-07-04

俄海军副司令在库尔斯克州遇袭阵亡

2025-07-04

印尼沉船事故死亡人数上升至6人

2025-07-04

億分之一機緣!三蒂蓮綻放香港

2025-07-04

日本地震「預言日」 東瀛遊7.5直播3遊日團實況闢謠

2025-07-04

4少年行飛鵝山象山 兩人遭群蜂螫傷

2025-07-04

(有片)Viki Talk|山東艦訪港解放軍列出「國安家好」 市民:好開心好自豪

2025-07-04

李家超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母甲板招待會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