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蒲剧表演艺术家任跟心、《精卫填海》总导演林为林、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主演梁静等出席活动,与现场观众分享《精卫填海》这部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蒲剧新作背后的创作历程与艺术追求。
百年剧团传承有序 梅花精神一脉相承
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发展史体现了其深厚的蒲剧传承脉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剧团便以“出人出戏”为宗旨,培养出任跟心、郭泽民等多位梅花奖得主,形成“十年一轮回”的人才培养模式。任跟心在回顾其20岁获首届梅花奖经历时表示,梅花奖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推动戏曲传承的动力。她强调,传承经典、培育新人,是戏曲永续发展的根基。
剧团现任主任杨峰介绍,小梅花蒲剧团以“小梅花”命名,寓意青年演员如寒梅初绽。剧团现有演职人员88人,平均年龄35岁,行当齐全,曾凭借《窦娥冤》等经典剧目及《红山塔下》等现代创作蜚声业界。
古剧新编诠释创新 文武兼修尽显功底
蒲剧《精卫填海》总导演林为林是二度梅花奖获得者,他在阐述创作理念时指出,《精卫填海》以“古不陈旧、新不离本”为原则,在保留蒲剧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美学。该剧以刀马旦行当为核心,通过“涅槃重生”“化鸟明志”等场次,展现精卫从闺门少女到抗暴英雄的蜕变。剧中,梁静需跨越花旦、青衣、刀马旦等多个行当,尤其在“打神告庙”段落,需以30余句唱腔配合跪蹉、水袖等技巧,对演员综合功力要求极高。
为此,梁静坦言,饰演精卫的挑战在于“文戏要柔、武戏要刚”。为塑造角色,她每日凌晨加练唱腔,揣摩花旦的娇憨步态,同时保持刀马旦的武功功底。林为林透露,梁静在排练中曾因高难度动作导致腰部旧伤复发,但仍坚持带伤完成合成彩排,这种“戏比天大”的精神,正是蒲剧传承的缩影。
晋沪文化交相辉映 戏曲生态焕发新机
谈及蒲剧特色,任跟心强调其“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剧中,蒲剧传统特技如翎子功、鞭舞等巧妙融入剧情,既展现精卫的英武,又通过多媒体背景强化神话意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潘国梁主席指出,临汾作为“梅花之乡”,戏曲生态的繁荣得益于“院团培养、赛事助推、民间传承”的立体体系。此次《精卫填海》赴沪参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展示,更是晋沪戏曲交流的契机。“上海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包容与热爱,为蒲剧提供了检验创新成果的平台。”他表示,剧团未来将继续探索“戏曲+文旅”模式,让古老蒲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精卫填海》这部凝聚着四代蒲剧人心血的作品,不仅是对戏曲传统的致敬,更是当代戏曲人以创新姿态对话时代的宣言。当古老梆子声与黄浦江潮共鸣,戏曲传承的脉络便在交融中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