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被誉为“地球的皮肤”,不仅是江河奔涌的源头、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更是万千物种栖息繁衍的“基因宝库”,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小“草”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版图,赋予草原保护与建设新的时代重任,使其成为绘就美丽中国画卷的重要底色。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被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其意义不仅关乎草原生态健康,更与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紧密相连。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林草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草原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水平稳步提升。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甘肃在守护草原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注入强劲动能,书写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精彩篇章。
筑牢防线:甘肃草原生物防控结硕果
甘肃省草原资源丰富,草原面积2.146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3.59%,位居全国草原资源总量第五位。长期以来,草原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成为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草原鼠虫害更是防控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甘肃便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草原保卫战”。
2021~2024年,甘肃在这场生态保卫战中交出亮眼答卷,累计完成4000余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作业,以“绣花功夫”守护每一寸草原。按每亩挽回干草损失30千克、每公斤干草0.8元计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近15亿元。数字背后,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丰收,更是甘肃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随着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我省草原有害生物危害面积逐年下降,昔日因鼠害肆虐而千疮百孔的草地、因虫害侵袭而枯黄衰败的植被,如今正重披绿装。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不仅提升了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更在抵御沙化、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草木葱茏的草原,正成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乐园,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牧草丰茂的草场,也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推动草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迈进,让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科技赋能:构建动态监测预警网络
在科技革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浪潮下,2022~2023年,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以提升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能力及智能化监测水平为突破口,分批次启动实施草原有害生物省级监测预警站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对3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预报站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通过统一时间序列、优化空间布局、规范调查标准、打通数据壁垒,为监测预警体系的高效运转筑牢根基。此次建设以地面监测为基石,大胆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物联网、无人机监测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全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预警网络,推动草原有害生物监测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
回溯“十三五”发展历程,甘肃省在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区域精心布局,建成17个省级鼠虫害预测测报站。这些站点如同草原上的“前哨站”,与每年30多个草原鼠虫害重点发生县(市、区)的实地调查数据相互补充,共同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监测网络。甘肃省逐年编制《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报告》,以详实数据和科学研判为防控决策提供精准导航,成功搭建起鼠虫害监测预警的基础框架。同时,甘肃省积极争取国家级监测任务,如今已拥有2个国家级草原鼠害监测预报站、2个国家级草原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标志着其在全国草原有害生物监测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也为守护草原生态安全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摸清底数:全面普查掌握生态基数
2021年5月,甘肃省以摸清草原有害生物发生基况、培育一支基层监测预报队伍为目标,全省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在全省14 个市州、88 个县(市、区、场)正式拉开大幕。这场覆盖全域的生态大调查,通过专业人员深入草原腹地的实地勘探、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不仅初步摸清了全省草原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的 “家底”,查明其发生种类、分布范围、受灾面积及危害程度,还为基层锻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的监测预报队伍,有力夯实了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根基。
调查数据显示,在青藏高原、祁连山地的广袤草甸,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频繁活动,啃食草根、破坏植被;河西走廊的温性荒漠与草原区域,子午沙鼠、大沙鼠、跳鼠等啮齿类动物肆虐,加速草原退化进程。虫害方面,草原蝗虫、草原毛虫、叶甲类害虫和白刺夜蛾成为破坏牧草生长的“主力军”。瑞香狼毒、醉马草、黄帚橐吾及甘肃棘豆等毒害草的蔓延,挤压优质牧草生存空间;植物锈病、白粉病与各类叶斑病,则如同草原的“慢性疾病”,持续威胁着植被健康。这些数据不仅是生态问题的直观呈现,更为后续精准防控、科学治理提供了关键依据,让甘肃草原生态保护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
绿色转型:综合防控打造生态样板
自2020年起,甘肃省锚定恢复提升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核心目标,全面启动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建设。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布局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防控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区域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质增效。
在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张掖市,草原蝗虫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凸显亮点。通过建设草原蝗虫野外监测站,实现草原蝗虫发生动态的实时追踪;开展草原蝗虫药物防治及其安全性评价试验,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稳步推进绿色防治区和持续巩固区建设,形成“监测-防治-巩固”的全链条防控机制。这一系列举措,让张掖市的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在虫害监测预报精准度、防控技术创新应用、防治药物规范管理、防效评估与药物残留监测等方面,均发挥出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甘南州则聚焦高寒草原鼠害治理难题,开展鼠害地综合技术试验研究与鼠害草场培育技术示范推广双轮驱动的综合治理模式。科研团队深入一线,通过技术攻关与实践探索,为高寒草原鼠害危害草地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样本。依托项目实施,甘南州不断丰富草原鼠害绿色防控手段,为同类型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防控工作的持续深化,甘肃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模式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向综合防治的跨越式转变。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治理协同发力的治理技术体系,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防控格局。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强责任落实,构建长效防控机制,逐步完善草原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健全监测预报体系。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持续提升防控能力与水平,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守护草原生态环境贡献甘肃智慧与力量。
作者:杨浩 李晓鹏 谭立伟 武慧娟